首页  > 文化经纬   > 正文

新冠疫情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2021年NO.1 文化经纬 作者:贾益民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使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也必将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平台、形式、参与者等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新冠疫情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

  从目前来看,新冠疫情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互联网教学,从而引发华文教育观念大变革。目前,全球有2万多所华文学校,在校学生数百万人。新冠疫情以来海外绝大部分华文学校不能开学,而不得不采取互联网教学的方式。这种改变,使得华文学校学生结构发生变化,即从原来的华侨华人学生走向华侨华人学生与非华侨华人学生并存,非华侨华人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数量越来越多。另外,过去到华文学校学习的学生基本都是适龄儿童和青少年,而现在成年人加入华文学校网上学习的人数也不断增加。学生结构出现的变化,促使人们关于华文教育的观念发生相应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传统的华文教育观念向现代华文教育观念的转变,即由面向华侨华人的华文教育走向面向整个世界的华文教育。这就是“大华文教育”或称“国际中文教育”。这可能意味着面向华侨华人的海外华文教育走向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这对华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将会产生重大影响,促使以往关于华文教育的所有观念和认识产生必然而积极的变革。比如华文学校的办学使命与宗旨、华文学校的办学形态与结构、华文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学校管理理念等。这就要求我们站在“大华文教育”、“世界华文教育”或“国际中文教育”的立场来思考华文教育发展的一系列理论、观念等问题。

  由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互联网教学,引发学校形态与教育结构发生变革。世界各国华文学校的办学形态,目前仍然是传统的学校形态,即“有形的学校形态”,主要表现为学校有固定的校址或场所,有固定的学生班级,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而互联网教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有形的学校形态”将被逐步打破,从而走向“有形”与“互联网”结合的学校形态。“互联网学校形态”也就是学校并没有固定的校址或场所,没有固定的班级,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切教学活动都在互联网通讯技术条件下进行,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网上完成教学,教学计划(包括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会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需求为核心。这种学校形态的办学规模,如果办学得当,必将远远大于“有形的学校形态”的办学规模,因为它可以冲破年龄、族群、学校、地域乃至国别界限广招学生。这样,也就必然引起学校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传统的“有形的学校形态”将会持续存在并不断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的“互联网学校形态”将会大量出现。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会是“有形的学校形态”与“互联网学校形态”并存结合。即“有形的学校形态”有条件时会同时发展“互联网学校形态”办学模式,也会吸收“互联网学校形态”的办学模式与方法,来丰富、发展自己的办学。这样,华文学校的教育结构,如学校的管理结构、教师结构、教学结构、学生结构、家长结构、设备结构、资金结构等,都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变革。同时,学校与社区、学校与社会的结构关系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由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互联网教学,引发华文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大变革。传统的教学理论是适应传统的学校汉语二语课堂教学而建立起来的,强调的是教师中心,一切教学活动按照教学计划规定的教材内容严格执行,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只是被动地学。而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尤其是5G技术的广泛应用,由于网络传输速度大幅提高,无论是传统的线下课堂教学,还是互联网教学,都给互联网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利用带来方便。比如5G可以促进教学用具、教学手段智能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无论是直播教学、录播教学、网上互动教学,还是视频教学资源的选用(如影视资源、微课视频、抖音视频)等视频化教学,将进一步普及和提高。这样就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使得虚拟现实教学成为可能,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将会更加灵活多样,教学形式趋向个性化发展。而在这一方面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应予大力加强。

  由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互联网教学,引发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大变革。互联网教学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这对华文学校的办学是极其重要的。华文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常常苦于教育资源匮乏,比如学校的内部资源,包括生源、资金、教师、设备、场地等,还有众多的外部资源,如政府资源、社区资源、社会资源、家长资源等,都需要费尽周折。而互联网环境下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共享,使这些资源“得来全不费功夫”。海量的云教学资源库也必将丰富教学内容。所以,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利用必将发生重大变革。只要你想到,且有需要,就可以找到这些资源。当然,一方面取决于你是否积极参与了相关资源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你怎样利用这些资源。

  由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走向互联网教学,引发教师与学生角色转变大变革。互联网教学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将使教师与学生角色都会发生很大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过程是以任课教师为中心、为主体;线上环境下的教学过程是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为主体。教师将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服务者;学生将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主导者、被服务者。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抑或是学生家长,还有学校的管理者,都应主动适应这种大变革。

  适应疫情防控新常态,多措并举开拓新形势下华文教育发展新局面

  基于上述“五大变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应对策略。

  增强华文教育互联网教学环境下人的主体意识。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上的应用,使得人们产生了一些误解。如,认为今后华文学校将不存在了;认为今后华文学校招生更加困难了;认为做华文教师更难了,甚至华文教师不久就要失业了,等等。这些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也是不必要的。任何高新技术都是人研究创造出来的,是为人掌握为人服务的,所以“人”还是第一位的。因此,关键还是要增强我们的“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和对待互联网技术在华文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产生的重大影响,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创新型的“世界华文教育”办学理念,制定科学的应对策略,借助于互联网教育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加大助推华文教育发展的力度。而且今后华文学校、华文教师必将是更加大有作为的。

  科学制定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华文学校及其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划。要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互联网环境下的华文教育发展,就应科学研究制定华文学校及其教育教学发展的规划。发展规划涉及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比如学校定位、办学形态、培养目标、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学生结构与规模、网络环境建设、设备购置、资金来源、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都应该从本校特点以及区域、国别的实际情况出发,集思广益,认真研究,科学决策。

  加强互联网环境下云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目前,华文教育网上教育教学资源还比较匮乏,应当加快资源建设,实现共建共享。资源库可以分类分批分期建设。就分类来说,教材库、课程库、微课库、工具库、语言知识库、文化知识库、影视库、微视频库、汉字库、语料库、测试库、学校库、教师库、学生库等,这些都是教育教学资源库不可缺少的。

  提高互联网教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互联网环境提供的毕竟是技术条件和技术手段,其本身并不意味着就是高水平高质量的华文教育。当然,互联网技术运用得好,必然会提高华文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所以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其一,应培训好教师,建设一支互联网线上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其二,学校应积极建设互联网网络环境,配置必要的互联网教学技术设备和技术系统,培训网上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其三,充分借助现有网上教育教学资源,尽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的网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网络学习资源,以丰富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其四,变革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式,尤其是要加强网上教学的互动性。

  (作者系华侨大学原校长、海外华文教育及中华文化传播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