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发展及作用
2004年No.3 研究与探讨 作者:康荣平

  世界银行2000年的《世界发展报告》中有一个名为“全球华人网络”的专栏。

  专栏:全球华人网络

  华裔侨民超过5000万,掌握大量资源,是支持亚太地区发展的一股力量。这个群体凭借非正式的社会和商业纽带以及正式的海外华人会社,是许多东亚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源泉。它弥补了市场的缺陷,帮助新兴地区的经济在很短时期内形成竞争力。纵横交错的正式和非正式商业联系仍将保持下去,并有可能最终令官方间的联系相形见绌。

  事实上,华商对当地新型规范机制的反应比非华人跨国公司快得多。华人投资者也比其他投资者略胜一筹,后者并不熟悉当地的经济情况和经营方式。

  与此同时,华人大量在美国和欧洲投资,特别在计算机产业。华人企业积极贴近产品和程序开发环节,这也使得在美国硅谷的华人公司数量激增。

  (摘录自:世界银行《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经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20世纪中叶以来的发展,在中国这个后进国家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国家之间的矛盾结构中,演生出一个新的因素,那就是“全球华人创新网络”。一方面,它源自中国,与中国有着有机的、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它深深地嵌入美国的创新体系,是美国创新体系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因素(对欧盟、日本创新体系的嵌入程度远远低于美国,本文重点阐述美国)。

  显然,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基本因素是中国向海外的移民。美国的硅谷在美国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就以硅谷为“缩影”,通过华人技术移民在美国硅谷的成长和全球化,来展示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华人技术移民在美国硅谷的成长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这是中国大陆出身的华人技术移民进入硅谷的时期。四川省出生的田长霖、上海市出生的虞有澄便是在硅谷的“摇篮期”闯荡进入的,前者后来曾任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校长、克林顿政权的科技与教育委员会委员及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的科技顾问等职,后者则是美高科技公司英特尔的副总裁,并有“微处理器之父”的称号。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是华人参加硅谷开拓事业的“先锋”,但由于美国在冷战期间奉行“封锁新中国”的政策,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与祖国大陆之间的联系“纽带”被人为“切断”,中国台湾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成为田长霖、虞有澄等硅谷第一代华人技术移民的“后继者”。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由中国台湾出生的华人移民形成的华人技术移民进入硅谷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硅谷的华人社区得以形成,而且最初的华人创业者开始崭露头角。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开始“回流”台湾,其中不少佼佼者参与了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建设,并成为台湾岛上科技创业的先驱者。

  第三个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末,中国大陆出生的留学生、技术移民在改革开放与鼓励出国留学的国内政策激励下,形成了留学美国,前进硅谷的新的高峰。以此为契机,硅谷的华人社区也开始发生变化,华人网络从形成阶段进入了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华人技术创业日益活跃起来。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在硅谷得以发展的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华人企业家与祖国之间的双向联系明显加强,回国创业者的出现引导了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技术移民“回流祖国”运动,虽然,这种运动尚未达到高峰,但对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北京中关村等中国大陆的高科技园区与硅谷的互动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1990-1998年间,美国硅谷一共创建了7826家高科技企业,其中有1536家(约占20%)是由华人创办的。另外,从60年代起华人科技工作者还以各种方式成立了许多协会,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科技交流与创新的网络。这些协会的活动在90年代以来已经扩大到美中两国间的交流与合作,甚至有些协会就是以促进美中两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主旨的。这些协会已经成为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一种载体。互联网的盛行更为这种跨国华人创新网络添加了信息联通之翼。新浪网、雅虎网都是跨中美两国、跨海峡两岸运营的大型网站。

  以IT业为例,近年来在中国与美国之间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如下图的创新与制造网络。

  这种全球华人创新网络与传统的国家创新体系有很大差异,其中最为特殊之处是它同时为多个国家服务。以中美为例,它是同时为美国和中国服务的,到目前为止,也许为美国的服务多于为中国的服务。美国的华人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是众所周知的,80年代中期“在美国著名大学的系主任中(特别是理工科系),三分之一是华人;美国机械工程学会中任分会主席的,华人占了一半以上;阿波罗登月工程中三分之一的高级工程师是华人;在美国最大的电脑企业——IBM公司中任高级工程师的,华人占三分之一。美国的大企业在中国建立了几十个研究开发机构,像IBM公司、微软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宝洁公司、英特尔公司等等。美国企业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已占外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研究开发机构总数的将近一半。

  图:IT业国际创新与制造网络

  另一方面,对中国而言,除了上面已经列举的以外,中国也有少数企业,如海尔集团、华为集团、康佳集团、中兴通讯公司、格兰仕公司等等,在美国设立了研究开发机构,其成员也以华人科技人员为主。但这些研究开发机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无法与美国企业在中国建立的研究开发机构相比。

  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各国大企业纷纷把制造基地迁至中国并增加在华的研究开发活动,全球华人创新网络逐渐增强了在日本和在欧洲的“能力”。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则促进了全球华人创新网络的生长。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