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反思与启示
2004年No.6 研究与探讨 作者:雁溪余痕
北京时间9月17日凌晨,西班牙阿里坎特省埃尔切市发生了一起针对当地华商的示威抗议活动。近百名当地人聚集在该市工业区内,呼喊反对中国鞋商的口号,焚烧一家华商仓库和停放在仓库外的一集装箱鞋子,造成经济损失近千万元人民币。同时,该市中国鞋城的50多位温州鞋商和鞋城仓库内价值十几亿元的温州鞋,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事件发生后,西班牙华人企业联合会的侨领从马德里赶往埃尔切,并组织广大侨胞救助受害华商。中国大使馆为此专门成立了紧急应对处理小组,并派遣领事部和经商处负责人驱车前往事发现场,听取受害人对有关情况的详细介绍,对他们表示亲切慰问。
23日,埃尔切市再次爆发数百人参加的针对华商的游行示威活动,由于西班牙政府和警方高度重视,事先严密部署,游行中没有发生暴力行为,但事件并未就此平息。当天,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紧急约见西班牙驻华大使,就该事件提出严正交涉,要求西班牙方面尽快查清案情,严惩肇事者,并调查事件是否有更深层次的背景;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保障在西班牙全境,特别是事发地中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尽快恢复当地秩序,赔偿华商损失,保障在西中国公民正常的商贸活动,并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针对“烧鞋事件”,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和中国皮革协会也通过发表声明和致函我外交部、商务部、中国轻工联合会和中国驻西班牙使领馆等方式,表达了对上述事件的强烈关注,并呼吁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对“9·17”西班牙埃尔切事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希望通过有关部门要求西班牙当地政府和警方严惩肇事者,对受害华商赔偿损失,切实保障华商的合法权益和生命财产安全,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埃尔切当地鞋业工人的激进行为,不仅引起了西班牙政府的强烈不满,而且还让西班牙全国总工会CC.OO.坐立不安。鉴于埃尔切工人烧毁中国人仓库等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罢工的范畴,因此CC.OO.决定对埃尔切的制鞋工人进行集体制裁。
巴黎出版的《欧洲时报》表示:“我们和旅欧各国的侨胞一道,强烈谴责这一侵犯华商合法权益的暴行。事态如何发展,我们将密切关注,并竭尽全力,坚决维护海外华侨华人的尊严和权益。”伦敦出版的《星岛日报》对中国外交部介入事件的处理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事实上,外贸温州鞋在海外遭遇厄运并非仅此一次。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俄罗斯曾发生过一次查扣事件,温州东艺鞋业卷入其中。那次查扣货物历时最长,整个浙商损失大约3亿元人民币,个别企业损失达千万元以上。2003年冬,业界盛传二十多家温州鞋企的鞋类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损失不详。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90天后,新列入名单的41种商品被禁止进口和销售。已在尼日利亚的温州鞋,损失至少数千万元。2004年2月12日,俄罗斯内务部出动大量警力查抄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包括温州鞋商在内的中国商人,损失约3000万美元。
那么,温州鞋为何在海外频受“青睐”呢?究其原因,无外有二:
(一)恶性竞争是导致“西班牙烧鞋事件”的直接原因
距马德里约420公里的埃尔切是西班牙巴伦西亚自治区第三大城市,人口20万,素有“欧洲第一鞋城”的美誉。据介绍,埃尔切市的中国鞋城,是当地一个非常著名的鞋类批发市场,目前已有30多年的经营历史。鞋城开办之初采用的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近年汇集在那里的五六十家鞋店,或直接或间接地经销温州鞋,也是目前温州鞋走向欧洲市场的一个最重要集散地。这段时间约有价值十几亿元的温州鞋存放在中国鞋城。款式新颖、做工精良、价格实惠的温州鞋,最近几年在西班牙市场的销路一直很好。据当地媒体报道,仅去年西班牙就从中国进口鞋子6190万双,占其鞋类进口总额的47%,价值高达2.2亿欧元。物美价廉的中国鞋大量涌入,对埃尔切的制鞋业造成强大冲击。一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近30年来,该市制鞋工人失业率增长了30%。
事实上,中国廉价的鞋进入到西班牙乃至欧洲,对降低当地物价和提高当地生活质量是有好处的。就拿失业的西班牙鞋厂工人而言,他们也是中国廉价产品的受益者。但毋庸讳言,占据“成本优势”的大量廉价中国商品涌入,加剧了竞争,也对当地某些行业的生存构成了威胁。
中国鞋被烧事件只是恶性竞争带来的经济利益矛盾长期积累爆发的一个必然结果。虽然这种极端方式应受到谴责,而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我们也应更多地从自身去发现原因。分析人士认为,引发此次“烧鞋事件”更深层次的原因,应是温州鞋对埃尔切当地乃至西班牙全国鞋类销售网络的挑战。当地的一些企业主已经意识到了冲击的存在,在这两年,不少当地企业家把企业迁移到中国、印度等地,以降低生产成本,再以同样的品牌打回国内市场。随着中国的产品越来越走向世界,中国还面临打火机、服装、彩电等产业走出去的问题。正如中国彩电在美国遭遇反倾销后,墨西哥和加拿大两国欲联手美国限制中国家电进口。究其原因,依然是“成本优势”。此类麻烦会随着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份额的日益扩大而正比增长。说白了就是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将使得一些国家的某些产业重新洗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的问题。温州鞋商在西班牙的遭遇,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贸易课题。总之,如果当地华侨华人商人和我赴西班牙的中国商人不改变现有的单纯靠降低成本获取竞争优势的经营思路,“成本优势”这柄双刃剑将始终高悬于他们的头上,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的情况还会再次发生。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认为,从目前来说,温州模式把低成本的廉价市场价格竞争模式移植到海外,这种对外的国际投资模式是有问题的,如果仅仅是开餐馆,那没问题,因为大家可以享受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但如果在海外生产可替代性的产品,就必须考虑和当地合资。但问题是不少中国人不善于与别人合作。长此以往,当温州的这种海外发展模式关系到所在国某个产业的发展时,问题自然就出现了。因此我们必须反思这种国内的模式怎样去适应国际市场的竞争规则,必须改变我们进入国际市场的策略。
(二)海外华商生存发展模式的缺陷是导致“西班牙烧鞋事件”的深层原因
埃尔切是西班牙的制鞋中心。头脑精明的温州人抓住了这个商机,纷纷来此或开设鞋店,或设厂制鞋。由于中国鞋的价格优势,中国商人的生意不断扩大,鞋店更是在几年内由最初的几家发展到60多家。
与此同时,当地鞋业却日渐萧条。一部分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的鞋厂由于缺乏竞争力纷纷倒闭,这激起了当地鞋业的危机感和不满。虽然在这次事件中,中国鞋商完全扮演了受害者的角色,对当地少数人因商业竞争不利而诉诸极端的行径,我们也给予强烈的谴责和抗议。但我们也应看到,尽管像“埃尔切事件”这样极端暴力的事件仍属个案,但华商与当地人发生矛盾和摩擦的事情在西班牙乃至整个欧洲却并不少见。今年年初,法国巴黎便发生过当地居民游行示威,抗议中国商人破坏了他们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当地居民指责说,中国商人只知赚钱,货车经常取货卸货直至深夜,街面也变得不太整洁,原来的面包店、肉店、鲜花店、小酒馆等方便当地居民生活的店铺渐渐被中国人买走,成了一间连一间的服装批发店,彻底破坏了以前安静整洁的生活环境。
这类纠纷的增多,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凭心而论,中国商人到国外谋生很不容易,人生地不熟,语言也不占优势。但“入乡就得随俗”,中国商人们更应当多一点古人提倡的“躬身自省”的精神,反思一下自己能否做得更好,是否应付出更大的努力,融入当地社会,营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存环境。
在这方面与埃尔切事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菲律宾华社的做法。菲律宾华社之所以可以得到当地人的广泛认同,在于他们经营赚钱的同时,还为当地居民开展中医义诊、提供免费消防服务、捐建农村校舍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活动。这三种回馈社会的行为被当地菲人誉为菲律宾华社“三宝”,既赢得了当地居民的人心,也为华人华侨创造了轻松、和谐、安全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俗话说,只有付出方有回报,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要拿出实际行动回馈当地社会,获得当地居民认可以外,身在海外的广大华侨华人也要团结起来,维护集体的共同利益。中国商人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应学会用团体力量保护自身利益,并通过主动回馈缓和经济竞争导致的族群矛盾。如果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单是“各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不能形成“合力”,在遇到损害华商利益的事件时,孤立无援的个人怎能不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因此,团结的华商会或其他华侨华人联合组织,今后在保护海外华商利益方面需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此外,受到传统“财不外露”思想的影响,华商在国外一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只管埋头赚钱而极少“参政”。这种低调的姿态随着当地华商数量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必然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海外华商必须学会组织起来,用团体力量去影响当地的政治生态,如有意识地去游说当地政府,从而确保自身权益得到有效保护。
虽然“西班牙烧鞋事件”只是个案,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在国际移民现象呈现上升趋势的今天,这一事件也不得不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一)“西班牙烧鞋事件”背后的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移民问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未来经济竞争将打破国人固有的在某个国家内部同行业之间的竞争模式,更多的演化成全球领域内不同行业之间、同行业之间的实力角逐。从长远看,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与他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商业竞争不可避免。与国外商品相比,中国商品巨大的价格差距会使各国在市场手段无法抗衡的情况下采取官方贸易措施和民间非法抵制。在“西班牙烧鞋事件”中所表现出的尖锐矛盾,必然在贸易、文化、种族等领域爆发。“西班牙烧鞋事件”只是中国商品在经济全球化竞争中的一个缩影。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在彩电、纺织、水产及家具制造业等领域内对中国商品出口采取的一系列不利于我的政策措施,应给我们以启示,即怎样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激烈竞争,合理、适度地发挥中国商品的优势,以保护中国商人,特别是海外华商的利益。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被那些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
经济全球化,带来商品、资金、信息和人才的快速流动。国际移民问题应运而生。“人”的跨国流动直接关系到移民输送国和接受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影响到国内民族与族群间的和睦。据联合国2002年国际移民报告,目前全球移民人数已达到1.75亿,几乎所有的国家不是移民输出国、移民输入国,就是移民过境国,或兼而有之。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收入刚刚达到1000美元,但沿海许多省市人均收入已超过1500美元,那里已出现出国热。有专家断言,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出现出国移民的高峰为时不远。
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如今的中国移民已远非过去中国处于衰败期的移民可比。在中国衰败时期,多数移民到海外只是从事简单的劳动;而如今中国移民到国外除了打工外,还将中国的资金、技术、商品带到了海外。尤其是商品的输出,由于中国商品在成本上相对较低,物美价廉,使其在国外市场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同时也加剧了华商与当地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竞争。
“西班牙烧鞋事件”是由于移民与住在国居民因经济利益冲突而产生的一种民间现象,并非政府行为,不能简单地冠以政治上的“排华”。因此,我们处理起来就需慎之又慎,以免由于误解而影响中西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但我们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移民数量的上升,这样的事件也许在今后还会频繁出现。同时,随着中国的日益开放,国人与海外的文化交流、出国旅游、劳工输出的日益增加,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的情况出现的频率也会增加。因此,决策部门应考虑这一普遍性问题,要扩大思路、开阔眼界、做好研究,不能只关心吸引华侨华人回来投资,更应引导3500多万华侨华人从自身长远的生存和发展着想。也就是说,既要保护海外侨胞的切身利益,也要引导他们懂得尊重当地的民俗习惯,为当地社会作贡献,机遇共享,真正实现“双赢”。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面对越来越普遍的国际移民问题,有关部门必须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方能有效避免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的发生。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首先,应做好对新移民的教育工作,在移民出国之前要使其了解目的国的习俗,以及有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尽量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防微杜渐。引导他们与住在国居民和睦相处,积极主动地融入当地社会,主动参政议政,在求得稳定的生存条件之下,发展自己的事业,遵守当地法律和竞争规则,尽量避免恶性竞争带来的利益冲突,找到“舍”与“得”的最佳平衡点。同时对已经移民的人员在遇到困难时提供相应的帮助,并对归侨的生活提供帮助。
其次,要加强与海外移民的联系,通过驻外使领馆、海外机构建立联络点,与海外华侨华人保持密切的联系。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向他们传递有关住在国的动向,遇到特殊情况,帮助他们制定相关的对策。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海外社团的作用,把这些社团团结起来,共同保护广大华侨华人自身的利益。
第三,要尽快建立预警和应急系统,以便遇到类似“西班牙烧鞋事件”时,能够迅速做出判断并拿出解决预案,帮助政府妥善解决类似事件。
第四,注意借鉴其他国家在保护海外移民方面的有益经验,博采众长,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并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移民保护工作思路和办法。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香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