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所罗门撤侨始末与思考
2006年No.3 研究与探讨 作者:雁溪 致然

  所罗门群岛,面积2.8万平方公里,位于西南太平洋,属美拉尼西亚群岛。地处澳大利亚北部,西离巴布亚新几内亚485公里。人口约50万,其中华侨华人约有1000人左右。这个一直以来不被人们关注的太平洋岛国,却在2006年4月18日至25日这短短一周的时间里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一、撤侨经过

  4月18日,因对斯奈德·里尼当选总理不满,其政治对手指责里尼接受华裔商人资助贿赂选民,要求重新选举。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数百名示威者举行抗议活动。随后,抗议活动转变为针对华人的骚乱。

  唐人街超过半数的店铺遭到了纵火和破坏。所罗门群岛广播公司报道说,由于华商的住所在商铺的顶层,遭纵火后只得跳楼求生,泅渡附近的河流,逃到对岸。由于事发突然,很多华侨华人来不及携带财产,多年心血几被抢劫一空,部分华侨华人身无分文躲进警察局避难,当地华人直接经济损失估计超过一千万美元。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随即启动应急机制。

  随着事态接连几天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在所华侨华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国家主席胡锦涛指示外交部和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使领馆,采取措施切实维护中国在所罗门群岛侨民的安全,努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指示外交部要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确保中国在所罗门群岛侨民的安全。

  由于中国和所罗门群岛没有外交关系,中国政府迅速通过有关渠道,敦促所罗门群岛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制止针对中国侨民的抢劫和纵火行为,确保中国侨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紧急商请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政府在需要的时候为受波及的中国侨民提供援助,指示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立即派外交官,与当地侨民取得直接联系,了解跟踪形势发展,并与所罗门群岛当局取得联系,要求所方确保中国侨民的安全并请红十字会和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驻所罗门机构为华人华侨提供生活必需品。

  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效运作和密切配合下,一场空前的空中“曲线救侨”行动迅速展开:

  4月19日,澳大利亚开始向所罗门群岛增派110名维和士兵和70名警察。此外,新西兰政府也决定增派30名警察和25名士兵。所罗门局势有所好转,但是仍不排除继续恶化的可能。广东省侨办主任吕伟雄多次致电正在当地警察局避难的华侨华人知名人士,了解情况,叮嘱侨胞要保持冷静,相互团结,确保生命安全。

  4月20日早晨,经过中国驻澳大利亚使馆多方协调,部分中国侨民搭乘一架澳大利亚军用飞机逃离所罗门,抵达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汤斯维尔。经中国驻新西兰使馆协调,新西兰政府20日允许部分持有效证件的中国侨民搭乘其军机撤离。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使馆优先安排部分老、幼、病侨民搭乘新西兰军机离开所罗门群岛赴新西兰。最终10名妇、老、幼、病侨民于20日晚9:40离开所罗门。

  4月21日,中国驻巴新使馆参赞高峰和领事王岗手持许可函前往霍尼亚拉,在带去药品等必需品的同时开始安排撤侨事宜。

  4月22日撤侨决定作出后,南方航空公司紧急行动起来,仅用3个多小时就选定了执飞机组人员名单。22日下午,南方航空公司召集飞行、客舱、机务、地保、SOC运行控制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协调会,机组在会上便拿到第一手资料。22日晚,90名华侨华人乘坐中国驻巴布亚新几内亚大使馆为从所罗门群岛撤侨包租的第一架包机抵达巴布亚新几内亚首都莫尔斯比港。23日,又有168名华侨华人分乘两架包机离开所罗门群岛,分别于当地时间下午和晚上抵达莫尔斯比港。

  4月23日,一批先期乘澳大利亚军机抵达布里斯班的侨胞想立刻回国,但身上只有澳大利亚发给他们的每人150澳元,肯定不够。在得知布里斯班的情况后,广东省侨办主任吕伟雄立刻决定传真过去一份担保书,承诺如果这些华侨华人届时不能承担回国费用,则全部由广东省侨办承担。担保书传过去后,省侨办很快就得到反馈,侨胞们当天就坐上了回国的飞机。23日下午,13名侨胞辗转从澳大利亚悉尼搭乘航班回到广州。

  4月24日,南航班机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飞前往巴布亚新几内亚莫尔斯比港,并于当地时间下午18时30分,从莫尔斯比港起飞,载着300多名侨胞,飞往广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有关部门的精心安排下,于25日回到各自家中。

  至此,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跨国空中救侨行动宣告圆满结束。此次行动共救助回国侨胞325人,动用包机4架。

  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目前,撤回的300多名侨胞在当地政府有关部门的悉心关照下,情绪基本稳定,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子女在当地入学、出入境护照签证办理等。这些问题,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均已做了妥善安排。

  二、原因分析

  此次所罗门骚乱涉及华侨华人看似偶然,实则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外部因素看,首先是当地人的“仇富”情绪。据调查了解的情况,所罗门群岛经济十分落后,而所罗门华侨华人生活水平大致处于中上等,他们在当地开起了许多店铺,并逐步扩大经营领域。一些当地居民对此深感不满甚至有仇视心理,一旦背后有人煽动,就容易引起当地人对华侨华人的敌视。

  其次,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部分岛内居民对新当选的总理斯奈德·里尼不满。反对派指责政治对手接受华裔商人(据说是台湾方面)的资助贿赂选民,爆发示威进而演变成一场针对华侨华人的社会骚乱。加之当地唐人街的位置与议会大厦接近,这也为骚乱分子攻击、焚烧、抢劫华侨华人商铺提供了便利。

  第三,所罗门群岛存在严重的部族冲突,局势长期动荡。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自2003年起先后派出280多名维和警察,但是警力不足以维持全国的秩序,社会治安一直处于动荡之中,这给别有用心的歹徒创造了洗劫华侨华人的机会。2000年所罗门群岛就曾出现由于部族冲突造成混乱而危及华侨华人的情况。

  从当地华侨华人内部因素看,大致也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当地华侨华人数量有限,缺乏团结意识。据有关资料统计,所罗门群岛的华侨华人有1000名左右,主要是广东籍,占该国人口数不到1%。他们有比较明显的新移民特征,在当地的生活时间不长,很多人是在改革开放后以劳务输出方式移民的,少部分人是通过办理旅游或商务护照到所罗门群岛谋生的。由于在当地的家庭或直系亲属关系,多数人以家庭团聚移民为主,与家庭以外的华侨华人平时关系比较淡漠,相互交往不多,多是各自打理生意。由于当地华侨华人基本上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导致一旦出现骚乱等紧急情况,当地华侨华人的自救与互救能力较低,从而很容易遭受损失。

  二是目前所罗门群岛华侨华人主要从事餐馆、百货商店、旅店等服务性行业。华侨华人商铺经营的商品多是当地人所必需的日常用品。由于所罗门经济比较落后,当地人的生活比较艰苦。出现骚乱后,抢劫华侨华人商铺以满足自身生活的需要,也是此次华族遭受损失的重要原因。据当地侨胞反映,这次事件直接诱因是台湾方面有贿选行为。但是在事件发生过程中,部分台湾移民并未遭受损失。据侨胞们分析,这是因为台湾籍移民在当地多从事的是农场种植业,教授当地人种植粮食等农作物,而非经营日用生活品。

  三是所罗门华侨华人不关心、不参与当地政治,对社会影响有限。据调研了解,在所罗门从政的华人寥寥无几,人们平时也不关心当地的政局变化。大多数的华侨华人在所均以赚钱为第一目的。有了一定积蓄后大多移民澳洲,这使当地华族融入度非常低,从政困难较大。同时由于很多华侨华人并无在所长期定居的意图,使其对当地民众的关心程度不够,除了雇佣当地人帮助打理铺面或是比邻而居外,与当地人几乎没有交往。遇到当地出现灾害,华侨华人也会解囊相助,但由于自身经济实力无法与东南亚华商巨擘相比,其援助程度也非常有限,在当地鲜有反响。

  三、相关思考

  通观整个事件发展的过程,与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数次损害华侨华人利益的事件相比,此次所罗门事件有以下几点不同之处,从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一种新的趋向。

  1. 危害侨胞利益事件的起因不同,从过去多是政治层面的问题向经济问题和冲突延伸

  历史上几次较大规模损害华侨华人利益的事件几乎均有其深层的政治原因。例如一直存在的印尼华人问题;1978年出现的越南排华事件等等,都有其深层的政治因素。而自1998年印尼爆发严重危害华族事件之后,越来越多的损害侨胞利益的事件因经济因素而起。2004年的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俄罗斯海关扣押中国商人货物事件等等,都是由于中国商人加剧了当地商业的竞争,从而引发当地民众对华侨华人商业利益的侵害。此次所罗门事件出现根本原因除了台湾贿选造成当地原住民对台湾当局左右该国政治不满从而迁怒于华侨华人外,当地人的“仇富”心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可见,随着冷战的结束,多极化态势在世界范围内的逐步确立,这种由经济原因引发的针对华侨华人迫害行动将可能成为今后危害侨胞事件的主要原因。

  2. 被秧及的侨胞多遭受财产损失,人身迫害不再成为施暴者的主要目标

  纵观所罗门事件,在骚乱中,骚乱者多关注于哄抢华侨华人财物,而并非把目标直指对华侨华人的人身伤害。这与1998年在印尼爆发的骚乱事件有着很大的区别。有资料显示,1998年印尼骚乱事件中,有千余名华侨华人死亡,几百名名华裔女性遭到强奸或轮奸。这种直接针对华侨华人人身伤害的暴力事件在所罗门骚乱中几乎没有出现。尽管华侨华人经济蒙受巨大损失,但人身安全还是得到了保障。据了解,不少华侨华人骚乱发生后曾到当地警察局或高级酒店避难,整个事件中除部分华侨华人在逃生过程中受伤外,没有人死亡。据侨胞回忆,当时骚乱者也是把抢劫财物做为首要目标,最严重的行为是烧毁店铺。

  3. 事件性质不同,不是政府主导的排华行为,而是由社会矛盾引发的民众对华族的侵害行为

  政府排华行为历经19世纪末、20世纪中前期的高潮阶段,已逐步转向平静。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曾制订了一系列禁止或限制华人移民的政策,这在沈己尧先生所著《海外排华百年史》一书中已有详细记载,不再赘述。在亚洲地区,除了20世纪六十年代印尼发生的较大规模排华事件外,20世纪70年代在越南也出现大规模排华事件,这些事件与当时两国政府的政策背景紧密相关,几乎都是政治因素的延伸,而排华事件的主体也是所在国政府。这种情况在1998年印尼由于对苏哈托政权不满,民众再次发生骚乱进而秧及华侨华人的暴力事件之后,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以民间行为为主体的由于经济摩擦或某些突发事件而引发的针对华族的侵害行为。如西班牙烧鞋事件、东帝汶骚乱和最近发生在阿富汗的华人商店被烧事件。在这些事件中,政府的主导作用被弱化,甚至被民间力量所取代。相反的当地政府对于这种针对华人的暴力事件多持反对态度,这一点较之以往已有很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所罗门事件的发生应该再次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即: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经济的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新移民特别是高层此移民的增多,融入度的进一步加强,今后以政府为主导的,以政治因素为主的侵害侨胞合法权益事件虽有可能再次发生,但已不构成侵害侨胞合法权益事件的主体;取而代之的将是由于经济摩擦、竞争加剧或地区不稳定因素造成的突发冲突引发的部分普通民众针对华族的暴力事件。

  由于后者特点在于突发性和偶然性,类似于所罗门事件,事前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同时又非政府行为,因此较之以往的侵害侨胞合法权益事件危害程度减轻但预防难度增大。

  从海外侨社的层面来看,以下问题值得思考:

  1. 提高居安思危的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近年来海外发生的多起侵害华侨华人利益的事件中,不难发现,在居住国国内矛盾激化时,华侨华人社会或多或少会受到伤害,甚至成为最直接的社会矛盾宣泄口。2000年,所罗门便已发生过一次侵害华人利益的骚乱事件,短短六年后,这种事件再次发生,而且事态甚于前者。可见在所侨胞的自我防范意识亟待提高。

  2. 积极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加强与当地族群的沟通。通观近年来国际上的几次伤害侨胞的事件,华侨华人与当地主流社会的关系无疑都是原因之一。尤其是在对于文化多元性认同度不是很高的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通过从政、与当地族群以及高层加强沟通,加大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现实是,在很多国家,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多自我封闭,缺乏开放性,与当地主流社会也是泾渭分明。据所侨胞称,当地华侨华人多埋头经营自身生意,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当地的政治缺乏关注,与当地族群的沟通很少,关系淡漠,这也是骚乱形成后华人很容易成为受侵害对象的原因之一。华侨华人应以开放的心态,跳出狭窄的华人活动圈,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中去,加强与当地族群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建立良好关系,同时通过更多更积极的回馈社会、捐助公益的举动,在当地政府和民众心中树立华人良好的形象,更好地保障自身利益。这也是一个双赢的关系。

  3. 组建社团,团结互助,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海外侨团是团结侨胞,加强侨胞内部联系,有效与主流社会进行沟通从而达到相互理解的重要形式,更是我国内与海外侨社保持信息沟通,及时了解和掌握海外侨情的抓手。尤其类似于所罗门等一些未建交国,在缺乏外交关系、沟通不畅的情况下,侨团的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海外侨社应建立如宗亲、行业性的社团,并通过经常性的沟通、联系,以及提供必要的扶助,使其能在当地侨社中发挥团结和凝聚侨胞的作用,改变华社凝而不聚的现象,并通过社团与当地主流社会建立联系和沟通。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侨团也能有效组织侨胞开展自救,以整体形象与当地政府进行交涉,并及时与国内联络情况,将有利于我国内适时进行救助工作。2004年西班牙“埃尔切烧鞋事件”发生时,当地的华人商会就发挥了颇为关键的作用。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