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华侨华人事业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互作用
2013年NO.6 研究与探讨 作者:杨默如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增长不断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如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益,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出口、投资、消费比例失调,区域及城乡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不尽完善等诸多问题。为了指导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007年6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命题被正式地提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适应全球化趋势、抓紧发展机遇、争取经济发展突破口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学者认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包括:立足优质化、强调内源化、突出人本化、注重协调化和追求持续化。
    一、华侨华人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积极影响
华侨华人群体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平台,在经济萧条中,华侨华人企业比起国内普通企业而言,也较具风险抗御能力;其对研究与开发(R&D)活动的经费投入,在经济危机后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我国社会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今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进程中,华侨华人企业将持续发挥先锋、示范、协调和联结的重要作用。
    (一)在经济结构升级优化中,华侨华人扮演着领头雁的角色。
    海外华商投入的资金是我国经济结构升级调整的重要支持。2008年,新进入华人跨国公司榜单的103家跨国公司中,在中国大陆有直接投资的公司为98家,比重高达95%;其中首次海外直接投资地为中国的公司有40家,占总数比例38.8%。反观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对于第二产业的依存度偏高,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8%,高于世界28%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占比为42.6%,低于世界69%的平均水平。海外华侨华人投资的领域偏向于层次较高的产业和行业,这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优化。
    (二)在科技创新浪潮中,华侨华人投资高新技术的比例较高。
    接受过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新一代华侨华人,或在中国建立分支机构,或将研发中心直接设立在中国,如杨致远的雅虎和张朝阳的搜狐。海外华人投资的生物制药业的发展也逐渐初具规模,预示着中国科技行业的另一重要发展领域。虽然在传统行业上的华人投资依然有较大比重,如食品业、家具业和旅游业等,但随着科学技术与网络发展,现代管理理念也正在改变传统的企业模式,正在促使这些传统行业具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色彩。此外,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方面,在“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推动方面,在吸引天使投资、风险资本协同发展方面,华侨华人的科技知识和技术信息也发挥着示范和引导作用。
    (三)华侨华人积极推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比例超过城镇人口。在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华侨华人的投资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医疗条件等,同时侨资进入城乡建设领域如酒店、商贸、旅游、餐饮等行业,激活了当地经济发展和新兴业态诞生,丰富了城乡居民的就业途径。另外,广大侨乡中走出的华侨华人也在着力开发农村经济,打造农业品牌。如浙江省青田县开发的“好福气田鱼干”和“活田鱼”、福建省涵江区的“日式烤鳗”和“鳗鱼苗”等,早已远销并名扬海内外。侨资的投入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了农民收入,侨乡的生活也因此较早地达到小康水平。
    (四)华侨华人在国际交流中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无可替代。
    我国华侨华人遍布五大洲,一方面在世界各地传播着中华民族的悠远文明,另一方面也将国外文化引进国内,这种多元的交流和融合,增进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了解,为扩大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友好往来与区域合作奠定了基础。海外华侨华人以其国际视角和对市场差异的熟知,为我国企业在海外的拓展提供思路,同时海外华商网络为我国商品输出提供了重要渠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华侨华人对全球的影响更加深入和广泛,如世界华商网络以及各种各样的新老华文网络媒体,将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联结在一起,提供更多的合作与投资机会。
    (五)华侨华人为当地优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捐资献力。
    华侨华人在国内兴办教育的事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已屡见不鲜,随着国内形势蓬勃发展和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华侨华人捐资在祖国兴办学校的优良传统仍然一直延续至今、事迹不胜枚举。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对我国体育设施的建设、体育竞赛的赞助、社会体育的发展以及促进体育的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在福建侨乡泉州捐资建设的就有泉州海峡体育中心、侨乡体育馆、南安体育馆、泉中菲友体育馆、晋江华侨体育馆等。这些体育设施的建设对改善当地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更不用说,在历时七年多的北京奥运会申办和筹备工作中,海外华侨华人更是倾注了极大热情,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
另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内需”不足、“外需”不稳的问题,华侨华人群体的消费趋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内经济,同时引导着消费和出口的“两驾马车”。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华侨华人的综合效应
    (一)经济持续增长为华侨华人事业提供广阔舞台。
    按国内生产总值(GDP)计算,中国2005年略超英国、2010年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一五”期间中国GDP年均实际增长11.2%,在国际经济与政治格局中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中国市场的潜在容量,中国已逐渐成为各跨国公司投资的优先选择地之一。常有华侨华人跨国公司投资中国,获得良好收益,从而促进了整个集团的迅速发展。例如由华人施恭旗1993年在中国投资的“上好佳”企业,现已跻身世界华商五百强之列。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提供了相关的资金、政策支持,这也为华侨华人企业利用政策优势,突破自身发展缺陷、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机遇。
    (二)民族地位提升为华侨华人事业提供精神支柱。
    回顾近代历史,中华民族的衰微也使海外华侨华人遭受屈辱的待遇。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兴起长达近100年的排华浪潮,给无数华侨华人留下惨痛的经历和记忆。随着美国国会通过排华致歉案,这悲惨的一页已经翻过去,但留给华人心灵的伤疤却不易抹去。而至今,每当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仇外和反移民情绪总会抬头;竞选之际也总有些政客拿中国产品和华人工资影响美国民族产业和国内就业作为议政素材。所以,华侨华人更加重视随着中国的发展壮大而带来的民族尊严的提升。据英国广播公司(BBC)2006年民意测验显示,调查所及的22个国家中总共有48%的人认为中国的影响力具有积极意义,没有任何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中国持消极看法,而年轻人(18-29岁)中对中国怀有好感的则更高(达58%)。民族地位和国际认同的提升,为华侨华人从事经济、政治等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国内社会和谐为华侨华人生活提供坚强后盾。
    随着资源配置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移民政策也越来越开放,对华侨华人移民海外寻找求学求知、创业投资等机会的管理更加宽松。这为华侨华人提升综合素质、追求理想目标并以更强的能力参与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价值提供了更多的选择。2006年所罗门群岛发生排华骚乱、尼泊尔发生政治动乱之际,中国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实施大规模的撤侨行动,中国使馆甚至挨家挨户通知以组织华侨华人撤离,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国内政局稳定、治安改善、环境优化,也为华侨华人归国创业、工作、置产、养老等营造了舒适氛围。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我国逐渐与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关系,开展区域经济合作,这也优化了华侨华人在国内投资和经营的外部环境。
    三、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与华侨华人事业的良性互动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为了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基于地缘优势,我国加强了与邻近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而华侨华人的国际关系和华商网络的纵深发展,对居住国和(祖籍国)的现代化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
    (一)区域经济合作为华侨华人事业注入活力。
    东盟华商已经成为国际资本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最具经济实力的华商,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东盟华商资本与所在国原住民资本、国际资本等多样化资本组合在一起,使华商经济资源更加丰富。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成员国签署了《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以下简称FACEC)。签署FACEC的宗旨在于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大趋势,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内壁垒、加深各缔约方之间的经济联系,降低成本、增加区域内贸易与投资,为各缔约方的工商业创造更大规模的市场,以及增强各缔约方对跨境资本和人才的吸引力。协议涉及全面经济合作措施、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早期收获、其他经济合作领域、时间框架、最惠国待遇、争端解决机制等方面内容。FACEC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同时,它也是中国迈出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第一步,为中国通过亚洲走向世界的经济合作奠定了基础。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从2002年的548亿美元到2011年的3629亿美元,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年均增长20%;而截至2012年8月,中方累计签发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238万份,总金额878亿美元,接受东盟国家证书92万份,受惠货值917亿美元。不仅如此,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东盟对中国的投资从2002年的32.6亿美元到2011年的70亿美元,年均增长10%,中国对东盟投资则从2002年的0.8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29.1亿美元,年均增长57%。截至2012年7月,双方累计相互投资已接近1000亿美元。2012年9月的中国—东盟商会领袖论坛上,马来西亚中华总商会负责人为中马两国分别在广西区钦州市和马来西亚关丹市修建两座工业园区感到骄傲:“这是提升双边投资的最好表现”,他希望来自中国和东盟各国的企业商家,一起以实际行动推动贸易一体化、市场贯通化,共同提升行业合作,推进互联互通。在实体经济合作的同时,各种互联网门户站点如2003年10月“10+3”中小企业合作网站等的设置,也促进了东盟华商企业与中国企业之间的交流进一步加强。
中国与东盟各国政府之间在优势互补项目的投资合作上有着广泛空间,民间层面的合作与交流也日益活跃。而这其中,归侨侨眷和华侨华人企业既是最主要的推动者,也是最显著的受益者。
    此外,香港、澳门自改革开放以来就一直是我国引进外资的窗口,当时不明内地政策的海外华商就是将资本转入港澳,再观望并适时进入大陆。而香港企业家在内地投资建设也是比比皆是,如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所投资经营的行业涉及建筑、金融、酒店、房地产等诸多领域。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英文为CloserEconomicPartnershipArrangement,简称CEPA)签订之后,为内地、港澳以及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协作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也是我国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实现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应对外部经济环境挑战的重要环节。
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之后,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进程开始加快。中国除了与周边国家积极发展经济合作,也在积极推动与挪威、冰岛、海湾六国等国家或地区的跨区域合作。如在2008年,中国与新西兰签订了《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协定》;2009年,与秘鲁签订《中国—秘鲁自由贸易协定》;同年,与巴基斯坦进一步签订了《服务贸易协定》。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普及的趋势下,我国也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和海外优势资源,加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以满足自身经济发展需求,实现共同繁荣。
    (二)华侨华人为区域经济合作进程牵线搭桥。
    在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华侨华人事业发展的同时,华侨华人也在为区域经济合作牵线搭桥。例如归侨侨眷在向亲友介绍国内政策、宣传招商引资、推介货物劳务、拓展华文教育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量中国物品进入外国市场也与当地华侨华人企业和大陆归侨侨眷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许多案例、访谈与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企业在各国的投资有很大比例是通过归侨侨眷牵线搭桥和东盟华侨华人的穿针引线而实现的。以东盟为例,作为东盟国家最有活力的华商企业,与中国有着地缘、人缘、亲缘、血缘关系,他们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桥梁作用更加凸显。其主要表现在:
    第一,自由贸易区初期合作的重要桥梁。东盟华商具有两地投资的成功经验,他们不仅在当地投资创业获得成功,而且熟知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文化和风土人情。许多华商在投资东盟与中国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拥有丰富的人脉资源,在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等方面发展了许多新的合作商业模式。比如中国企业到东盟投资,相关的华商协会可以帮助组织团队、负责早期规划、提供投资咨询。同样,东盟华商到中国投资,也可以利用自己在中国的人脉资源、经验,为东盟企业提供帮助,起到中介桥梁和向导服务作用。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以后,东盟华商一方面凭借自身在居住国形成的资源配置优势,另一方面凭借其与大陆同文同种的血缘、亲缘优势,带动了双边经贸合作的快速发展。
    第二,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离不开双边企业的积极参与,华商企业将愈加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曾指出,东南亚华人是联结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等国家与中国的一条共同主线。如果没有华人,东南亚的经济状况肯定不会像现今这般有活力。目前,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华商企业界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并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贸易、投资政策推介会和在中国南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活动,促进政府、商会、学术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网络;同时通过发挥商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和“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等非政府组织的运作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界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当然,东盟华商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充满信心,不断积极扩大区域内的投资规模。
    第三,自由贸易区延伸的积极推动者。社会学家认为,包括网络关系在内的社会资本,可以跨越国界和民族的界限,既扮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推动者,也成为区域一体化的实施者。具有悠久历史的华商网络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各国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各国工商网络及跨国公司有着密切联系,已发展成为开放性的国际经贸网络。正如美国著名的未来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分析亚洲华商经济时所指出的那样:“在当今这样一个资本与天赋不分国界的时代,华人正可以连通整个亚洲的资金、观念、市场与谋略,并进行广泛交流,共创新世纪。”而这也预示着自由贸易区延伸的历史趋势。
根据各方面的统计,东南亚一带华侨华人占全球华侨华人数量的七至八成。近二十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移民趋势依然在发展,移民区域也进一步扩大,但集中于东南亚地区的特点仍旧存在。华人企业的跨国经营和华商网络的不断扩大,将更加促进区域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使其自身的经济力量得到更广更深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经济也随之得到充分的发展,步入实现“双赢”的共荣轨道。而在中国引进外资过程中,海外华侨华人资本一直就占据着主体地位。华侨华人注入的资金、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经验,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侨乡地区的建设、我国经济特区的繁荣、农村城镇化的加速等均起了先驱带头作用。华侨华人将继续发挥他们的既有优势,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持续贡献力量。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