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华侨与中国梦
2014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王晓靖

  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基本陈列时,首次提出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发表讲话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此后又多次在讲话、演讲、谈话、书信、批示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和特征、实现路径,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升华,“中国梦”成为全党全社会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思想概念。

  一、华侨是中国早期马列主义的重要传播者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政权,结束了2000多年来的封建统治,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广大海外华侨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捐款筹饷、投身革命运动,海外华侨为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提供了最早的一批追随者和支持者,海外各侨居地是他革命活动的基地,“华侨成为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一支重要进步力量”。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中国近现代语言学家、教育家陈望道最早把外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成中文。陈望道早年留学日本,期间广泛阅读了不少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翻译的马克思主义著作。1919年6月,陈望道回国后任教于浙江一师。1920年担任上海复旦大学教授,积极筹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创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工作,于4月份将《宣言》译成中文。《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和出版,教育了中国最早的一代共产主义者,对中共建党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奠基作用。

  1918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1907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受清政府通缉,从安庆逃亡日本,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1910年入日本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早稻田大学。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相当于系主任)。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在北京和上海分别活动,筹建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和陈独秀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

  1920年4月,共产国际派维经斯基率领的工作组来到中国,旅俄华侨俄国共产党员杨明斋是小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翻译和向导工作。1920年8月22日,社会主义青年团在上海渔阳里6号成立,杨明斋负责指导工作。为了掩护党、团组织在渔阳里6号的活动,杨明斋还办起了一个外国语学社,由杨明斋担任校长。学社开办的目的是培训进步青年赴俄深造,1920年冬至1921年春,上海党团组织从学生中挑选了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二三十名团员,由杨明斋具体安排,分批派到苏俄学习。

  陈独秀、李大钊、杨明斋等一批留学海外的知识分子、旅居异国的华侨先进分子,他们得益于海外的自由民主,较早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的骨干力量,他们以先进的思想、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二、华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有力推动者和坚强的维护者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战争中第一次完全彻底打败敌人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当时的数百万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取得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自1931年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号召和推动下,全国民众纷纷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华侨群体发动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捐款捐物支援前线,奔走呼号号召全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爆发,华侨的抗日救国运动达到空前高潮。抗战期间,约有400万华侨为祖国捐款,捐款总数达国币13亿多元。此外,广大华侨还通过向国内无偿捐献大批战需物资,如飞机、坦克、汽车、衣物、药品等,充实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不仅如此,广大华侨还在人力和技术上支援国内抗战。大批华侨青年满怀爱国热情直接回国参战,据不完全统计,仅粤籍华侨回国参战的就有4万多人。为打破日军的军事封锁,我国在大西南修建了联通外界的滇缅公路,成为唯一的国际通道,世界各国和海外华侨支援我国抗日的军需物资均靠这条运输线运输。当时国内缺少汽车司机和修理工等技术工人,陈嘉庚先生领导的南侨总会先后组织招募了3200多名华侨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战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冒着烽烟战火,夜以继日抢运军需辎重和兵员,组装、抢修车辆,培训驾驶机修人员,有力地支援了抗战,1000余名侨胞为了祖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作为抗日战场上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同样得到了广大华侨的支援和帮助。海外华侨逐渐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的希望所在,他们密切关注祖国的抗战时局,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反对政治上的分裂和投降活动,维护了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日的大局。1938年l0月,国民参政会一届二次会议在重庆召开,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以参政员身份向大会发出“电报提案”,提出“敌未退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并获得通过,给汪精卫等投降派以沉重打击。1940年5月,陈嘉庚先生率领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来到延安,会见了毛泽东、朱德及共产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同延安各界和归国华侨青年进行亲切座谈。回到重庆后,陈嘉庚先生在重庆时政会议上作了“西北之观感”的讲演。他客观而热情地介绍了延安情况,有力地澄清了国民党顽固派散布中伤中共的谣言,也使一些对中共持怀疑态度的人们重新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从而有力地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41年1月8日,“皖南事变”发生之际,美洲洪门司徒美堂等人认为国共严重分裂,祖国有爆发内战危险,他们代表十万美洲洪门华侨,向国共两党发来急电,“热忱呼吁国共两党继续团结抗战,以挽救垂危祖国之命运”,再次反映出海外华侨反对内战,维护国共抗战的立场。皖南事变发生后,数百救亡侨团和爱国侨领纷纷发表通电、宣言和告同胞书,强烈抗议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在国内外强大舆论的压力下,国民党暂时停止了反共行动,维护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大局。

  华侨对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予以支持,在财力、物力、人力上也予以极大的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许多爱国侨胞不辞辛苦,千里迢迢奔赴大西北的延安投资。1942年,菲律宾华侨投资100万元在延安创办华侨毛织厂。该厂有5架织布机、6架织毽机、6台合股机,每天生产毛毯15条,洋白布1匹。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三年间,海外华侨共给八路军、新四军捐款5,200余万,物资折价4,500余万元。在我党号召下,许多华侨青年纷纷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抗击日寇。其中,来到陕甘宁边区的归侨有六七百人,参加琼崖纵队和东江纵队的归侨和港澳青年约有2500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在抗日战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李林、李子芳、钟若潮、沈尔七等,其中一些优秀人才如曾生、陈青山、黄登保等最后成长为人民军队高级将领。

  无论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中所贡献的财力、物力、人力,还是他们在海外进行抗日救亡运动的持久性、广泛性和一致性都达到空前的地步。在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曲折历程中,凝聚着广大爱国华侨的心血,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有力推动者和坚强的维护者。

  三、华侨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力量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海外华侨奔走相告,热烈欢庆。新中国建立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广大海外华侨满怀热情在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等各个方面积极支持和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纷纷回国投资兴办企业,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捐资兴办各种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1949~1966年,海外华侨华人在中国大陆投资共1亿美元,其中主要是1956年以前吸收进来的。海外华侨为了赡养国内眷属、扶助家乡父老兴办学校等公益事业常常向国内汇款,这就是所谓侨汇。据统计,从1950年到1988年的39年间,我国有23年对外贸易是出超的,出超额为163.53亿美元。有16年对外贸易是入超的,入超额为224.77亿美元。总起来看,39年中中国对外贸易是进口多,出口少,逆差共61.24亿美元,而同一时期全国侨汇数额约为96.1亿美元。两下相抵,除弥补外贸逆差外,还剩余34.86亿美元。侨汇成为国内大多数归侨侨眷生活保障,也成为中国经济建设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在建国初期国家建设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海外华侨华人的投资和捐助有力地促进了祖国经济建设的发展。

[page title= subtitle=]

  新中国成立前后,一大批留学或旅居海外的专家学者抛弃海外优裕的生活,怀着一颗拳拳报国之心,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参加建设。他们当中,许多人成为教育、科研等部门重要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开创者、奠基人,如 “导弹之父”空气动力学专家钱学森、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土流变力学和岩石力学的奠基人陈宗基、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等,对我国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初步统计,新中国建立后的5年内,回国参加各项建设事业的华侨将近18万人。其中从1949年9月到1952年底,留学归国者达2400人,约占当时中国在外留学生总数的一半。从1949年8月至1955年11月,共有1536名高级知识分子从海外回国参加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实施积极的侨务政策激发了广大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外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助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成功。习近平主席在致第十二届世界华商大会的贺信中讲:“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广大华侨华人功不可没。30多年来,华侨华人发挥在资金、技术、管理、商业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在中国各地投资兴业,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有力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推动了中国同世界的交流合作。中国已经确定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实现中国梦,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也将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和机遇。”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正确的侨务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外资引进获得巨大成效,而海外华商投资则是直接投资的主要来源,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商务部的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外资达6224亿美元,其中至少有4170亿美元是由华商或华商主导的企业带来的,约占全部外商投资的67%;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5万多家,其中华商企业约占70%。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外资6650亿美元,其中海外华商资本约占总量的60%;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7万多家,其中海外华商达34万多家。从上述两组数字不难看出,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吸引的外资中华侨投资所占的比例是相当大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以华裔科学家为重点邀请华侨华人学者、专家和其他人才来国内讲学、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并参与一些重要的科学研究工作;不仅如此,海外华人科学家还为中国的科技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在世纪之交,国家又实施以留居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为重点的科技人才引进工作,对中国科技事业的奠基起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腾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籍知名华裔学者杨振宁,在改革开放以来,几乎每年都要回中国,发表演讲,介绍自己读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经验,为了中国的科技事业不遗余力。与杨振宁共同荣获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同样十分关心祖国高能物理的发展,“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李政道就向中国政府领导人提出建议:中国应该有自己的高能加速器。1988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标志着中国高科技研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争取几万名在国外的优秀留学生回国工作,并使他们尽快成长为学科领域带头人,李政道曾两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中国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实行博士后制度。1980年初,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启动了三项影响巨大的“数学工程”:每年在中国举办一次“微分方程和微分几何国际会议”、举办“暑期数学研究生教学中心”、选拔中国数学研究生参加“陈省身项目”赴国外攻读博士学位。这对中国数学事业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1985年10月,陈省身在天津创办南开数学所,并担任所长。数学研究所自建所以来,通过承办大型学术活动,造就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中青年数学家;通过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大促进了中国纯粹和应用数学的发展,有力提升了我国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的海外华侨华人专家人才占同期引进的外国专家人才的80%。以广东省为例,1984年至1988年间,广东省获准引进国外人才项目共306项,引进各类专家524人,其中华侨华人和港澳专家427人,约占81.5%。而在1981年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选出的29名主席团成员中,有15人是归侨。1983年中国科学院有正、副院长7人,其中6人是归侨;该院370名学部委员中有15名女委员,其中11人是归侨;该院在北京39个研究所205名正、副所长中,归侨有61人,约占30% 。

  海外侨胞一贯热心祖国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福利和慈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建设家乡、兴办公益事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对侨乡的公益事业捐款被用于各地侨乡的文化教育、福利设施、工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等。许多捐款被用于本来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进行公共事业投资的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海外侨港澳同胞支持、捐助国内公益事业总额超过900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2008至2013年期间,全国侨办系统共受理或协助受理的华侨捐助总额达223亿元人民币,其中用于教育的捐赠占52%,随后依次为扶贫济困、救灾等项目。

  许多国家的华人组织、华人政治家积极参与当地的政治生活,主动地与当地政府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增进了解与互信,融入当地。同时,他们与祖籍国亲人间的友好往来和互动,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交往和友谊。近年来,华侨华人在促进我国同一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缔结友好省市、友好城市、发展政府和民间的合作与交流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例如,在中国与印尼复交、中韩建交中,华侨华人都起到了促进作用。海外华侨华人还积极推动与中国相关机构和团体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把中华文明介绍给世界,也将世界各国文化推荐给中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综上可以看出,对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来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是华侨梦,是他们发出了振兴中华的第一声呐喊。回顾历史,华侨华人曾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不可忽视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华侨华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有着独特地位,以其自身独有的优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遍布世界各地的数千万海外侨胞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雄厚的经济实力、丰富的智力资源、广泛的商业人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他们始终是我们伟大事业的强力助推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在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员)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