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华侨华人经济优势与陕西经济建设
2014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孔 军

  随着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发展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陕西作为西部省份的前沿哨所,可借助文化强国,文化兴国的强劲东风,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独特资源的优势,凝聚海外华侨华人赤诚之心,以侨力促进陕西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解决相对资金匮乏,技术滞后,市场开拓缓慢和管理经验欠缺等制约陕西经济发展久而不解的难题。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具有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的优势,而陕西又是潜在的侨务大省,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和黄河文化的发祥地,对全球华侨华人具有独特吸引力。陕西可借助海外华侨华人资源,促进陕西和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成为四海合作同源促“双赢”的典范。

  一、海外华侨华人具有的经济优势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区域化、集团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在东亚地区以华人为主体的区域性经济协作圈正在形成,其范围除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外,还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华人资本。华人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使世界经济格局产生变化,而且对东亚地区尤其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并且辐射到北美、南美、欧洲、非洲等地。

  华人经济已不限于一国或一个地区,而是一个遍布世界的经济势力,华人经济在当代的经济现实中,表现突出,与众不同,尤其是亚太地区的华人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

  (一)海外华侨华人集团在资金、技术、市场开拓和企业管理方面都具有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不可比拟的优势。从1978年底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吸收外资约6224亿美元,其中华商或华商主导的投资约达4170亿美元,约占投资总额的67%。海外华商投资额逐年递增,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事业,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海外华侨华人不但投资实业,还积极从事公益事业,改革开放30年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捐赠国内公益事业的总额达700亿元人民币。

  (二)海外华侨华人企业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海外华侨华人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也在转型,从过去单一的中餐、百货、制衣等行业逐步涉足外贸、电子、高科技等领域,海外华人经济正呈现出多元化、科技化和资本密集型等发展趋势,金融、房地产、高新技术、律师、会计师等行业都已成为他们重要的投资领域。改革开放后海外华商来华投资大多是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或国内薄弱的产业。从改革开放初期参与“三来一补”到分散办厂,从土地成片开发再到组建企业集团,华商资本总是走在前列。由于他们自身拥有引进、利用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管理方法和熟悉国际市场等优势,所以企业经济效益普遍良好,能够迅速将产业优势转换为产值优势、创汇优势和利税优势。因此,海外华人经济的价值和地位更是不可忽视,他们已成为支持整个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中国经济新一轮转型契机,海外华侨华人企业也在思考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加入到全球新经济时代中来,将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项目移植到祖国大陆。

  (三)海外华侨华人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网络。几个世纪以来,海外华人在当地打拼,通过勤奋工作,成功地开拓了当地市场,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和进货渠道。经济全球化浪潮促使世界性华商经济网络迅速发展起来,利用海外华侨华人网络组织招商活动,利于华侨、华人、华商联合,能够迅速融入当地商业网络。国内企业迫切需要与海外华商联手,优势互补共同合作开拓国际市场。要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内各种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此,国内企业走出国门,变商品输出为资源输入和资本进出,利用世界资源来发展中国经济势在必行。而国内企业的国际化,即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应是国内企业界特别是西部企业当前思考的重要课题之一,而转型中的海外华人企业,则充当着国内企业走向海外的重要通道。海外华人经济作为所在国家民族经济的一部分,已成为一支强有力的经济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在海外的重要延伸,是中国商品对外输出的重要渠道,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

  (四)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几个世纪的市场竞争,使海外华侨华人企业的管理经历了从作坊式经营到家族企业,再到集团化管理,不断革新,导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华商在国内主要推行集团化经营管理的现代企业模式,通过收购、改造和嫁接,以及股份制改造等形式,同国内私营企业、乡镇企业、国有企业联合,不但使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壮大,也使国有企业走出困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培养了一批精于市场化运作的优秀企业家。

  二、陕西省引进侨资的优势

  如何把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引进陕西,以侨资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要实践问题以及学术界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陕西在吸引侨资方面,具有以下优势:

  (一)文化优势。陕西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是轩辕黄帝的故里,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每年黄帝陵祭祖就吸引成千上万的海外华侨华人祭拜。陕西又是中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文化积淀深厚,典章文物,风土人情,成为世界华人的朝拜圣地。

  (二)劳动力优势。陕西的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只有沿海地区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劳动力素质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如陕西国有企业的科研人员所占比重为全国第二,大专院校众多,综合科研实力排在全国第六。

  (三)资源优势。陕西列入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产保有资源储量潜在总值超过4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查明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种60多种。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现有林地670.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6%。

  (四)产业优势。陕西省在“一五”和“二五”期间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科研队伍,又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形成独特的支柱产业:一是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突破5000亿元,科技进步对其经济社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二是旅游业。2011年陕西省全省累计接待境内外游客1.84亿人次,同比增长26.3%, 旅游总收入1325亿元,同比增长34.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11.04%。三是能源化工业。陕西省能源化工产业立足于煤、天然气和石油资源,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以煤化工产业为主攻方向,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途径,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发展方式。四是林果业。陕西省林业向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业效益、壮大林业产业方向转变,林业总产值达到3226亿元,其中干杂果经济林面积已达到2280余万亩,年产值60多亿元。

  (五)区位优势。陕西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东邻山西、河南,西连甘肃、宁夏,南抵湖北、四川、重庆,北接内蒙,是中国毗邻省市区最多的省份。全省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1%。境内南北长1000公里,东西宽360公里,地域狭长,呈南北高、中间低之势。从北至南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陕西省是中国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交通枢纽,随着西安-包头、西安-安康、西安-南京铁路干线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加强陕西承东启西、联贯南北的经济地理位置,东起我国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跨亚欧的国际经济大通道“新亚欧大陆桥”横贯陕西中部。拥有特大型优质动力煤田、世界级整装气田和丰富石油资源的陕西北部,是重点开发建设的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的高校数、国有企业职工中各类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以及综合科技能力均居全国前列,陕西省还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中国重点旅游区。

  三、陕西省经济发展与引进侨资的意义

  陕西省作为有潜力的侨务大省,应该积极引进侨资,支持全省经济发展。陕西省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香格里拉金花饭店诞生于1983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陕西省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62个,合同外资167.3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88.9亿美元。占外商第一位的港资企业的投资领域涉及农业、制造业、能源化工、基础设施、房地产、旅游及现代服务业,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为陕西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最近几年陕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稳步增长,2011年年末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391.30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增长名列全国第6位。但是陕西依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发展不平衡、市场狭窄和管理落后等矛盾期待解决。

  要保持陕西经济可持续发展,上述矛盾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因此,利用陕西省中华文化发祥地的地位引进外资特别是侨资势在必行,海外侨资企业很多与大陆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语言和习俗,相互合作没有障碍,可以利用海外华侨华人在资金、技术、市场和管理上的优势,全方位增强陕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鞭策省内企业走出国门,利用海外各种资源来发展陕西经济。省内企业的国际化,即如何从内向型经济转向外向型经济,而利用海外侨资企业吸收海外资源、拓展海外市场应该是最现实和最可靠的途径,转型中的海外华侨华人企业,则充当着省内企业走向海外的重要通道。国内、省内企业与海外华侨华人企业也可以进行产业对接,共享市场网络,以及合作资本筹措与聚集,共同把企业做大做强。海外华侨华人经济对陕西省的意义不仅仅是在有形的资金引进或输出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引导省内企业更多地为融入全球化而发挥的积极作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经济所)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