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5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张小欣

  7月24-26日,由国务院侨办政策法规司、暨南大学主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暨南大学出版社承办,暨南大学历史系协办的“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暨南大学隆重举行。

  国务院侨办何亚非副主任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不能忘记华侨华人这一特殊群体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在与住在国民众共同抵御外敌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们与祖(籍)国人民共赴国难,铸就了中华民族的钢铁长城。当前我们应该汇聚起包括海外侨胞在内全体中华儿女的共识和力量,积极投身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暨南大学胡军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我们不能忘记在二战期间为支援祖(籍)国抗战、支持侨居国反击外来侵略、支撑暨南大学在战火中辗转办学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华侨华人和海外侨生群体,他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和怀念。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华侨最高学府,将继续大力发展华侨华人研究特色,同时也衷心希望各位与会专家学者能够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暨南大学发展,推动我国华侨华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

  本次会议共邀请到来自美、日、新、马、菲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学者近百名,在会议分组中主要围绕海外主要侨居国的华侨华人与二战、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抗战时期华侨华人与民族意识、抗战时期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华侨华人史料与文献等八个专题展开讨论。会议研讨体现出如下几方面特点:

  一、重视“大抗战史”视角下的华侨华人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主编高士华提出,抗战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的研究,还应将战前和战后中日关系史、日本近现代史以及中国以外其他国家的抗日战争研究等内容包含其中,扩大抗战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就此而言,华侨华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将华侨华人与中国抗战、华侨华人与侨居地反法西斯战争包含在内,正是体现了“大抗战史”视角。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华侨华人历史研究》主编张秀明则提出,海外华侨华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支持祖(籍)国抗战,海外1000多万侨胞以空前的规模组织起来,开展了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要贡献,得到了各方面高度肯定。以“大抗战史”视角开展华侨华人研究,对澄清日本侵略史实,全面反映抗日战争过程有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台湾暨南国际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盈慧在《跨越边界:华侨在中国抗战、太平洋战争中的行动和意义》一文中也提出,关于华侨在中国抗战中的作为,已有不少著作加以讨论,史料也持续出土。不过,更为重要的可能是新议题的开拓,结合中国史的论述、结合世界史的分析、关注华侨参战对于战后全世界局势的变化之作用、个别华侨参战史实的重新省思等等,都值得学界持续努力。

  二、重视新史料的发掘和整理

  会议不少论文既重视域外华侨史料的收集,也注重国内各级档案馆所藏档案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华侨华人与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史实。诸如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潮龙起教授在《美国华侨堂会与中国抗战》一文中利用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少数族裔研究系麦礼谦档案室藏档等提出,战时国民政府制订了积极有效的侨务政策,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派遣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到美国堂会中宣讲抗战,从事募捐,以及邀请堂会领袖回国参政,给予一定的政治身份,激发了堂会及其领袖支援祖国抗战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心向祖国的团聚力,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华侨堂会支援中国抗战的积极性。在堂会组织和洪门领袖的积极动员下,美国堂会在对中国抗战的财力物力捐输上作出了贡献。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施雪琴教授在《关于印尼华侨抗日斗争与爪哇国际集中营史料介绍》一文中,介绍了反映爪哇爱国华侨在日军集中营中3年多牢狱岁月以及他们在狱中英勇事迹的已刊和未刊史料。黑河学院宁艳红研究员在《中俄边境地区的旅俄华侨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一文中,利用呼玛档案馆、东宁要塞博物馆等处获得的档案资料,分析了旅俄华侨建立情报站,为苏军出兵东北做好服务;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培养和发展抗日骨干力量;组织捐款捐物,为抗日活动提供经济保障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展示了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旅俄华侨挺身而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的突出贡献。云南师范大学讲师夏玉清在《试论南洋华侨机工与中国抗战时期的军事物资的补给》一文中,主要以云南省档案馆藏“南侨机工”历史档案资料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洋报章等资料,考察南侨机工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军事运输活动。研究发现,在中国抗战时期极为困难的战争环境下,南侨机工承担了中国抗战时期国外军事物资接转和运入前线的任务,确保了抗战时期的军事物资补给,为中国抗战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三、重视海外不同侨居地华侨华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本次研讨会论文涉及的华侨华人与侨居国反法西斯战争的有日本、菲律宾、马来亚、新加坡、美国、古巴、澳大利亚、新西兰、前苏联、西班牙、越南、印尼等。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秘书长、菲律宾华裔文化传统中心执行董事洪玉华在《日占时期的菲律宾华人:英勇斗争及生存的故事》一文中介绍了菲律宾华侨社会如何组织抗日活动,特别是组织了6个华侨游击队,其中最活跃的是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华支)、菲律宾战地民主血干团和菲律宾华侨抗日义勇军。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李爱慧副研究员在《二战对美国华人社会地位的影响》中提出,二战为华人挣脱“排华法”的枷锁,并进入主流劳动力市场和军队打开了机会之门,改变了他们受歧视的命运,提升了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战时美国华人在前线和后方的表现赢得人们的尊重,令主流社会对他们的印象大为改观。战时积累的工作经验也为他们战后继续被主流公司和机构聘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战后,美国为嘉奖华裔军人及其他华人在后方的努力工作,通过了一系列有利于华人家庭团聚的特别移民法令和福利法案,让华人得以重建家园,接受高等教育,找到高薪工作。这一切让他们对美国的归属感增强,形成了落地生根的意识。尽管战后初期,唐人街的隔离状况并未完全消除,华人要在华人社区之外购房或寻找工作仍然会遭遇一些阻力,但相比战前已经大为削弱。如果没有二战,在美华人遭受种族歧视的时间可能更久,他们与主流社会的隔离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吴敏超副研究员在《抗战初期新西兰华侨的捐款风波》一文中提出,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后的1937年9月,新西兰华侨联合会改组为新西兰华侨联合总会,下设各分支会,同时召开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发动华侨踊跃捐款。截至1938年3月新西兰华侨在半年时间内,由华联总会汇寄国内的捐款达7万元,认购公债6万元,由各地分支会直接汇寄的捐款亦有数千镑纽币,而当时新西兰华侨的人数仅为3000人。如此高额的捐款,反映了华侨对战时祖国的挚爱与慷慨。但是,1938年春夏新西兰发生了华侨捐款风波,所辖华侨人数最多的屋崙支会宣布脱离总会,总会则向国民政府状告中华民国驻新西兰总领事汪丰“放弃职责、分化侨情”。这一事件表明,新西兰华侨有支持抗战的共识,亦存在矛盾与纠纷。而风波的顺利平息,促成了新西兰捐款方式的改善和监督机制的加强,有利于抗战时期华侨捐款的顺利推进。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本次会议的举办,对在新时期深刻认识华侨华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