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落”阳纸贵 纸上谈“兵”寻找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
2015年NO.6 研究与探讨 作者:卢雅娟

  编者按:8月22日至24日,世界华文传媒论坛在贵阳举办,与会代表围绕主题“海外华文媒体200年——薪火传承与时代担当”,向大会提交多篇论文。我刊特选取部分论文陆续摘编,以飨读者。

  可以说,当下时代已经是“传统纸媒”遭遇挑战的时代。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传统纸媒的灭顶之灾近在眼前,因为阵地不断被蚕食。在纸媒这个帝国里,每一天都有昔日昌盛的“部落”上演裁兵卸甲以图自救的戏码。诚然,“兵”与“甲”是运营成本里的巨大负担,而这种负担却又是创收的生产力。在这种无解的处境里,覆灭似乎是可预见的。那么我们可否突围而出,杀出一条血路?

  笔者认为,我们的希望可以是“自行车式”的。即,当我们体会着汽车风驰电掣的速度和更强大的承载力时,却还是有很多人保留着蹬自行车的习惯,因为自行车的轻便性、灵巧性、生理锻炼功能是汽车无法拥有的。可见,在一个平面上竞技,弱者便是弱者,在一个多棱面上竞技,弱者有时也可以反客为强者。所以在多棱面上寻找传统纸媒的核心竞争力或许会是一条逃生的路。

  一、微阅读模式:胜在速度,输给深度

  当前,读者的阅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绝大多数读者已经从纸质阅读转到电子阅读,渐而再进入电子阅读模式下更细分的微阅读模式。微阅读模式的“微”有两种意涵,第一是阅读工具更微小。第二是阅读的分类更细微,更加趋于“碎片式”。笔者称之为“资讯的私人订制”,读者通过订阅或者关注新闻源,来挑选新闻类别。

  随着自媒体的崛起,网络(电子)阅读的基础盘渐而向“社交型网络”模式过渡并扎根。“社交型网络”模式是网络发展的一个必然的进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Facebook、推特、微信、微博等获取新闻和资讯。自媒体可以让任何人变成记者,变成新闻源,更深入生活的细部、新闻的现场,让新闻可以“秒制”,这是传统纸媒无论如何改造都无法企及的优点。 但是微阅读模式亦存在客观弊端,读者更多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新闻“挑食者”,让获取新闻的渠道窄化。在“社交型网络”模式下,人们是从“关注贴”“转帖”等介质获得新闻和资讯。这些介质带有强大的社交限定性,即只有你和这些新闻源的制作者或者转发者建立联系(关注或加为好友)才能获得。所以传统纸媒在看见(电子)微阅读模式对自身的颠覆性时,要积极在这种模式的缺点或者说弱点上找突破口。

  二、“老人报”的经验之谈

  “速度”可以说是传统纸媒的死穴。面对网络媒体、自媒体的“秒制”,传统纸媒变得如蹒跚的老人,同时它死忠的读者恐怕也只有那些不太会使用电子产品的老人,恐怕传统纸媒渐渐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老人报”。

  “老人”是否就该退休?诚然,老人的弱点有很多,但是老人也有长处,譬如“经验”。网络媒体与自媒体胜在速度,但是败给了深度。在急速制作的情况下,很多资讯缺少认证、缺少分析思辨、缺少更规范的文本体,让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只能提供“大概正确的新闻”,有时候因为制作过快,仅仅只是“一眼事实”。而传统纸媒却可以提供“合情与深度”。

  既然传统纸媒的新闻如过期的肉,是卖不出去的,我们何不制作风味独特的“腊肉”,来延长“保质期”,来再造自我的市场。也就是说,我们很难再拥有独家的时效新闻,我们却可以拥有独家的长效观点。这个“观点”便是评论性文章。

  当然,贩卖“观点”显然比贩卖“新闻”更具难度,但也更具力度。新闻是客观事实,观点却是寻找客观事实,这个寻找的路径就会让文字更加有价值,或者说“保质期”更长。

  如果说新闻最高的境界是“独家”,那么观点最高的境界是“独特”。而如何锻造独特的观点,便需要在“老人”身上输入更新鲜的血液,更新锐的创意,更独特的视角。

  三、创益是最高阵地

  如上我们也许找到了一条可用于突围的小路,但是在强大的对手面前,也许并不足以稳妥地走下去。而盈利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石,它必然是最高的阵地。只有足够的利润才能养得住有独特观点的写手,才能养得起富有创意的人士。如何盈利?这是传统纸媒生存的大戏。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我们有什么,卖什么?

  (一)向网媒、自媒体分售“新闻块”。一般来说传统纸媒有更周正的新闻采编制作团队,而“新闻”作为日常性的劳动成果,将之分类,出售给各种类别的网媒或自媒体,无疑增加了新闻的实体价值,延伸了新闻展台,巩固了采编团队的周正性和健全性,从而保证新闻内容的质量。同时在传统纸媒同行之间,彼此援助或共享“新闻块”,降低各自采编的成本,也是一种减负的方式。

  (二)在“无独家不新闻”的时代,需强化“独家新闻形式”的概念,传统纸媒要想留守在时代版图里必须走“专业、深度、创意、集成”的道路。专业,是指内容和阅读群体的分类明确。综合性的纸媒看似更加复合立体,很多领域都涉及,但是各处的陈述或解析多半过浅,它或可被视为一种新闻汇编,本身等同无特点。而诸如专业性更强的金融类、经济类、法政类、外交类纸媒,则相对生机更强,因为这类专业性报纸或杂志的内容需要相对专业的新闻制作者,而且新闻来源也循于对应的专属渠道,它不是简单的汇编便能完成的,所以这些领域的读者群体出于自己的需求,还是会忠于付费购买的方式。

  深度,是指新闻评论的深度性或新闻报道的深入性。滞后的纸媒要收费,则必须有别人绝无仅有的东西,而深度的新闻评论便是其中的一种筹码,新闻评论或可视为一种“新闻的解码”,比如一则新闻,读者或可通过别的途径获悉,但是如果我们可以出示新闻事件的源起、真相,进而推论出客观的结论,这样的手法,会提升纸媒的形象,强化网媒或自媒体不具备的“公信力”,最终与网媒和自媒体区分开来,让纸上的文字具有更高的附加值。

  创意,可以说是在鉴于“专业”和“深度”基础之上的一种进阶。在传统纸媒迅速衰落的情况下,却还有一部分传统纸媒逆流而上,出现大幅度盈利的情况。比如英国的《经济学人》,该杂志主打政治和商业新闻,形式新颖,且撰稿人全部不署名,文章较有深度,甚至它的每一期的封面总是引发热议。

  集成,也许是很多中小型纸媒最后突围的路。当下,小型纸媒因为没有健全的采编团队,没有充裕的资本运营,导致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滞后于人。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走“集成”的模式,或可以“微而全”的形象存活下来。在集成的路径里,纸媒首先得自检自身的特点或主流读者群体的需求。就近举例,譬如在海外很多的华文媒体,之所以依然被广大的读者所订阅所喜爱,其汇编性的新闻资讯对读者其实并无太多价值,但是它的集成功能却是被读者所需的,譬如集成类别资讯,甚至是集成类别广告,如招工信息,当一份报纸能刊出500个招工广告,那么这种广告的集成,已经足够撑起一份报纸的功能性。甚至是某些报纸集成了美食地标,集成旅游路线,集成购买指南,集成购房信息,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集成”是针对性的汇编,而这种针对性往往可以被视为另一种“专业”与“创意”。

  四、荷兰华文媒体实践者的经验与感悟

  荷兰《华侨新天地》始终保持盈利状态,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重要“法宝”:

  (一)2012年4月进入中荷双语模式,荷语版针对的读者群为荷兰民众和华裔二代三代。而《华侨新天地》作为荷兰唯一一家中荷双语的华文媒体,受到了荷兰主流社会的关注。在各类“中国大新闻”时期,该报总编高华婷女士是荷兰主流媒体最喜欢采访的中国事务说明人之一。

  (二)坚持走实用资讯汇编的道路,有效整合荷兰当地的实用资讯,从衣食住行、税务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呈现确实有效的信息资讯,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荷兰华人的生活资讯小助手,同时也兼顾侨讯的采编,为侨胞和侨团代言发声。

  (三)坚持三周一刊次的频率,这是根据运营成本和广告效益计算出来的最合理的周期。鉴于纸媒的特性,该报反对与时间赛跑,但一直在和时代赛跑。该报是荷兰同行业间最早推出电子报的媒体,并拥有滚动新闻网站,近年又增添Facebook、推特、微博公众号、微信公众号等社交网络模式,逐步与“社交型网络模式”接壤,目前亦是荷兰同行业中微信订阅人数最高的媒体。

  (四)面对很多同行之间互相竞技、恶性竞争的情况,该报反向而行,加大和同行之间的合作,与上海新民晚报社、新华社、中新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倡导资源共享,彼此减负。该报倡导同行之间守望相助,积极守护行业形象,抱团取暖、共同促进。

  (作者系荷兰《华侨新天地》副总编)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