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浅析“万侨创新”行动
2016年NO.1 研究与探讨 作者:赵亮

  在2015年11月30日中国侨商会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大会和2016年1月16日“启动万侨创新行动暨江苏侨梦苑揭牌”活动致辞中,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多次强调“万侨创新”理念,表示国务院侨办大力倡导并推动“万侨创新”,希望广大侨商和科技人士抓住“十三五”时期各种战略机遇,实现自身事业的更大发展,助推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一、实施“万侨创新”行动的时代背景和人才战略

  (一)顺应时代潮流,做好创新准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始终制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优质产品的基础条件。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各主要大国纷纷对自身经济发展战略重新进行规划,把新能源、新材料、低碳技术、绿色经济、信息网络等作为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重点,力求在未来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特别是美国,利用科技创新体制和人才优势,通过培育在非常规能源、大数据应用、先进制造业等方面的经济新增长点,率先在发达国家中走上经济复苏之路。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创新理念处于核心和引领的地位。但现有问题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利用效率偏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制造业大而不强等。面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趋势,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培育创新人才,找准创新发展方向。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创新发展最终要通过千千万万的企业家和科技专业人士来实现。中国有较大规模的侨商群体,分布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各领域的专业人士,侨智、侨资资源在世界相应群体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专业人士群体,他们所从事的研究几乎涵盖当今世界所有的高新科技领域,是中华民族人才资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际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主体。与此同时,将华侨华人集聚在一起的叠加优势更是不可限量。

  国务院侨办在全国侨办系统内推动实施“万侨创新”行动,既是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的呼应和落实,也是侨务工作“两个服务”宗旨在新形势下的体现。“万侨创新”行动本身也是侨务工作的创新,应注重发展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有效整合侨智侨资资源,促进侨商转型升级、专业人士转向市场、创新创业。侨商群体因为历史、文化原因,即使是世界知名侨商,也多从事地产、矿业、金融、种植、商贸等传统行业,从事新兴产业的寥寥无几,即使有也多是通过金融投资和参股方式参与。而专业人士和科研专家在学术领域硕果累累的同时,实业经营领域取得瞩目成就的尚不多。二是积极发展与华侨华人专业人士的交流与合作,从中引进一批掌握关键技术、能够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这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实施“万侨创新”行动的主要目标和要求

  (一)激发“万侨创新”意识,培育“万侨创新”能力。“万侨创新”行动的首要目标就是让华侨华人认识到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一带一路”和区域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事业发展新机遇。一方面,利用侨务工作来引导推动侨商准确把握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进程所带来的新机遇。另一方面,帮助专业人士和科技专家了解中国市场规则,提高市场经验,将先进的专利技术转化为优质的产品和有效的市场。

  “万侨创新”行动在这两方面的配套服务措施主要有三大类:一是通过分别组织有针对性的各类研修、研习、培训班,开展创新创业辅导与培训。国务院侨办将继续与地方侨办、高等院校合作办好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研习班、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中国经济高级研修班、侨资企业转型升级高级研修班。在实际工作中也将与时俱进,结合侨胞事业创新发展和侨务工作新要求,举办各类专题班。二是发挥中国侨商会科技创新委员会、华创学院的作用,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创业辅导与培训师资队伍,结合各类平台活动灵活地对全国侨商组织会员企业和海外专业人士协会会员开展培训。三是继续组织专家赴海外开展创新创业辅导与培训。以创业政策咨询报告团、经济形势与法律专家巡讲团、中国经济名人讲堂等多种形式,组织专家、创新创业导师到华侨华人聚集地开展创新创业辅导与培训,第一时间让海外华侨华人了解到中国最新发展战略的内涵和机遇。

  (二)搭建“万侨创新”平台,丰富“万侨创新”渠道。2014年底,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提出在国家重大战略布局中的精华地带,为华侨华人打造侨商产业聚集区和华侨华人创新创业基地——“侨梦苑”,通过与地方政府携手合作,创造良好的园区政策、事业发展和生活环境,为侨胞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综合性服务,打造海内外各种创新要素二次创业、协同创新的示范区。全国各级侨办会同地方政府,以“侨梦苑”为依托,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完善配套措施,提升承载能力,创新服务模式,为华侨华人创新创业提供良好发展空间。就外部环境而言,“侨梦苑”都处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地带,地缘机遇丰富,发展空间巨大;就内部设施而言,“侨梦苑”引智引资政策完备,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健全,是发挥侨智侨资资源集约优势的良好载体和平台,能够凸显出侨务工作服务国家大局的重要性。同时针对华侨华人群体的特殊性,各级侨办和地方政府还针对创新创业者在出入境、医疗社保、家属就业、子女就学、购买住房等方面先行先试,出台地方性具体服务应对政策,同时针对侨胞事业发展需求,协调解决起步融资、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等具体问题,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国内环境,积极融入园区,形成生活归属感和职业荣誉感,确保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

  除建设“侨梦苑”外,侨务部门还将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精心打造一批升级版的侨务引智引资品牌平台活动,实现海外侨务资源多渠道国内开放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一是加强重点品牌活动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博鳌亚洲论坛•华商领袖圆桌会、世界华侨华人工商大会、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东盟华商会等品牌活动,形成机制性、系统性、示范性平台。二是组织多样化平台活动。鼓励、支持各级侨办举办形式多样的论坛、对接会、洽谈会、推介会、创业大赛等,引导侨胞回国(来华)创新创业,推动海外侨智侨资资源的多渠道分享。

  (三)提供“万侨创新”保障,确保“万侨创新”实效。全国各级侨务部门会同地方政府,主要在平台活动举办和“侨梦苑”建设方面给予“万侨创新”行动以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保障。国务院侨办已与16个省(区、市)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各品牌平台活动和“侨梦苑”均为办省(区、市)联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性创新平台。特别是“侨梦苑”建设,国务院侨办,各地“侨梦苑”所在地省侨办、地市侨办、园区管理部门共同组建“侨梦苑”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交流经验,共同谋划园区发展各项工作。

  国务院侨办通过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的统筹、指导和协调,增强政策普惠性、连贯性和协同性,形成强大合力,加强政策落实情况督查,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组织开展各类推动“万侨创新”活动,支持地方侨办开动脑筋、拓宽思路开展“万侨创新”各项举措,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介作用,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对“万侨创新”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创新典型人物,让“万侨创新”蔚然成风。

  三、有的放矢,发挥好优势侨智侨资资源的工作思考

  (一)侨商和创新创业专业人士需要实现突破。一是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全面提升企业创新理念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新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二是重视创新人才工作,培养和引进企业创新人才并举,通过引进高端人才和团队,打造创新人才集聚的高地,实现企业整体创新。三是精确把握创新趋势,以企业主业为主攻方向,集中创新人才和资金资源,在关键技术关键环节实现突破,技术上保持领先,成本不断降低,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努力做大做强,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四是大力实施品牌和产业链战略,以质量为保障,以价值为核心。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努力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协同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标准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知名度广、识别度大的品牌产品,打造、维护并持续提升企业品牌价值,提升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地位。五是顺应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潮流,突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实现低碳、低排、循环、绿色发展。

  (二)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可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一是发挥服务国家和地方创新发展的智囊作用,助推国家和地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成为推动重点项目和企业技术升级的重要力量,为国家和地方发展建言献策,提供专业意见。二是发挥直接助推国家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主体和市场参与者的作用。通过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培育新业态,发展新模式,帮助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发挥在国际人才群体中的示范作用,通过自身事业的发展以及才能的施展,助推海内外高科技人才在中国市场和科研领域的集聚。四是发挥中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桥梁的作用。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专业的人脉关系、先进的管理理念、较强的创新资源配置能力,在促进中外科技交流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协助国内企业“走出去”、实施区域合作战略、开拓海外市场、建立跨国研发中心等方面能大有作为。

  (作者系国务院侨办经科司经济处副处长)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