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澳大利亚三地华人新移民之比较研究
2016年NO.5 研究与探讨 作者:李泽莹 廖小健

  作为传统移民国家,澳大利亚因毗邻亚洲,成为华侨华人的主要移居国之一。二战前的澳洲华人多为合约劳工和自由定居者,主要来自中国的广东和福建。20世纪80年代后移居澳大利亚的华人移民来源则更加多元化,主要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其中,大陆、香港和台湾省籍侨胞是主要群体,但他们的移民时间、移民原因和移民背景各不相同。

  在人口特征方面,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华人数量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离境人数也持续增加;三地华人女性移民人数均略高于男性;青年群体比例最高。经济生活特征方面,香港移民的就业情况最好,收入最高,其次为台湾省籍侨胞,而大陆移民最低。

  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三地华人新移民人口特征

  (一) 三地华人人口数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移民政策的调整对华人移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973年“白澳政策”被废止后的最初几年,赴澳华人数量并没有明显上升。1977年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华人移民才迅速增多。据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1975—1976年赴澳华人仅为1568人,1985—1986年增至6639人,1995—1996年达到17246人。201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来自英国、新西兰、中国(包括港澳台)的移民数量位列前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华人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省籍侨胞较少。随着澳大利亚与中国台湾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以及澳大利亚商业移民政策的推波助澜,台湾省籍侨胞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快速增长。香港华人大规模移民潮始于1983年。1992年,香港已成为澳大利亚第二大移民来源地。相比而言,台湾和香港居民移居澳大利亚的高峰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1996年,香港移民的优势地位被大陆移民所取代。此后,大陆华人移民成为人数最多的华人移民群体。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的赴澳华人移民群体中,大陆新移民在三地华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香港移民人数有所下降,台湾省籍侨胞人数则变化不大。新世纪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大陆华人移民出国经商、旅游及留学,移居澳大利亚生活的华人人口数量也稳步上升。

  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化与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迁移澳洲的华人新移民数量持续攀升,但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新移民选择离开澳大利亚,或回流中国,或再度移民第三国,从而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华人新移民离境潮和回流潮。

  华人新移民离境人数持续增加,但三地华人新移民的离境情况却不尽相同。就离境人口绝对数而言,大陆华人移民离境人数最多,香港次之,台湾最少。2003至2009年,大陆华人移民离境比例远低于香港和台湾省籍侨胞,但2011至2013年间大陆华人离境比例迅速上升,致其人口净增额较往年下降。整体而言,在2005至2013年期间,香港和台湾省籍侨胞的离境比例都持续较高;虽然大陆华人移民的离境人口数量和增幅都较高,但离境比例却相对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与香港和台湾省籍侨胞相比,大陆移民更愿意留居澳大利亚,而不是选择离开。

  回流人群数量的持续增加并具有以上人口特征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就业因素。新移民因受自身语言能力、文化差异等影响,在澳洲的就业往往不太理想。而在中国,他们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就业市场更加广阔,职业发展空间更大。此外,新移民良好的英语能力也使他们回流以后更加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二是家庭因素。除了工作,移民也会因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回流。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新移民多数较为年轻,其父母往往仍在中国居住。所以,对年轻移民而言,回国与父母生活也成为他们回流的一个原因。三是情感因素。由于华人新移民社会融入程度不高,更熟悉祖(籍)国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认为祖(籍)国的生活更加适合,于是再度回到祖(籍)国。

  (二)性别及年龄构成。澳大利亚2011年人口普查显示,来自中国大陆的男性移民为141595人,占44.4%;女性为177374人,占55.6%。出生于香港的男性华人移民为35778人,女性为39177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7.7%和52.3%。来自台湾的男性华人移民为12129人,女性16498人,占比分别为42.4%和57.6%。 以上数据显示,在三地华人新移民群体中,女性移民人数均略高于男性。

  在年龄构成中,2011年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年龄中位数为35岁,比澳大利亚总人口年龄中位数的37岁低2岁,比2006年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年龄中位数(39.3岁)低4.3岁。其中,年龄段分布为:0-14岁占3.7%,15-24岁占22.6%,25-34岁占23.2%,35-44岁占15.1%,45-54岁占16.6%,55-64岁占8.8%,65岁及以上占9.9%。  

  2011年香港出生的华人年龄中位数为39岁,高于澳大利亚总人口年龄中位数。台湾出生的华人中位数为32岁,远低于澳大利亚总人口年龄中位数。

  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华人年龄结构比较年轻,而香港华人的平均年龄较高。这是因为香港华人大规模移居澳大利亚的时间最早,9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增长较为缓慢,因此该群体的年龄普遍较高。而台湾省籍侨胞开始大规模移居澳大利亚的时间最晚(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很多台湾省籍侨胞携带妻儿全家移民,所以2011年人口普查时,25-34岁年龄段的人口比例高达35.2%,该群体主要是当时跟随父母移居澳大利亚的子女。大陆华人移民人口增长一直比较稳定,移民类别多样,尤以技术移民人数为最多,因而年龄中位数较低。

  (三)人口分布。香港华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达到其移民高峰期,直至90年代中期,赴澳香港移民一直是三地华人中人数最多的。在90年代的香港移民中,有大约一半的人选择移居悉尼,另一半人择居墨尔本和布里斯班等拥有优质教育设施的区域。布里斯班是台湾省籍侨胞居住最稠密的城市,这可能与他们喜欢昆士兰的亚热带气候有关。在悉尼,台湾省籍侨胞主要聚居在北部区域,在墨尔本则主要聚居在拥有良好教育资源的东区,那里也是中产阶级聚集区。1978年以后,中国大陆陆续有留学生赴澳求学,留学生成为20世纪80年代大陆移民的主力军。此后,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进一步推动更多留学生前去澳大利亚进修,留学潮一浪接一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持技术移民和家属移民身份的大陆华人开始大规模移居澳大利亚,主要居住在悉尼和墨尔本。

  新世纪以来,新南威尔士州、维多利亚州和昆士兰州仍然是华人新移民的首选居住地,但西澳州和南澳州也吸纳了不少大陆华人新移民。据201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出生于中国的华人共有420852人。其中新南威尔士州203283人,悉尼193906人;维多利亚州117786人,墨尔本113826人;昆士兰州44959人,布里斯班36898人;西澳州23170人,珀斯21644人;南澳州19622人,阿德莱德67704人;北领地1327人,达尔文1124人;塔斯玛尼亚州2365人,霍巴特1765人;首都直辖区8340人,首都堪培拉8323人。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约3/4的华人新移民居住在新州和维州,仅新州就约占总数的一半。同时,新州和维州也是中国大陆移民和香港移民最多的州,台湾省籍侨胞则多居住在昆士兰州。

  二、三地华人新移民经济生活状况

  (一)教育背景。2011年人口普查时,在中国大陆出生的15岁以上的人中,高达18.6%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4.5%拥有技术类学历。在来自香港的华人移民群体中,以上两组数据分别为14.8%和2.4%。台湾省籍侨胞拥有此教育背景的人口比例分别为14.3%和4.1%。澳大利亚同一年龄段拥有同等学历的人数分别为14.3%和7.3%。

  以上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和香港华人拥有高学历背景的人口比例高于澳大利亚平均水平,而台湾省籍侨胞则与澳大利亚平均水平持平。在三地华人中,无论是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还是技术类教育背景,大陆新移民所占比例均最高。

  (二)语言使用情况。在中文使用方面,三地华人在家说中文的人数和比例都在不断地增加。最近几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是:1996年有344,319人,2001年有401,357人,比上次普查增加16.57%;2006年有500,467人,比上次普查增加24.69%;2011年有600,083人,比上次普查增加了19.90%。中文语种使用方面,讲普通话的人最多,占1.6%;而2006年该比例只有1.1%。说广东话的人数在2006年和2011年人口普查中均占1.2%。 从近四次澳洲人口普查结果可以发现,讲普通话的人数大大增加,中文已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语言。

  (三)就业状况。2011年普查的结果显示,当时澳大利亚15岁及以上的人口中,从事全职工作的中国大陆华人占56.3%,非全职工作为27.6%,失业率为11.0%。香港出生的华人从事全职工作占63.2%,非全职工作为26.3%,失业率为6.5%。台湾出生的华人从事全职工作占55.2%,非全职工作为30.9%,失业率为9.2%。在澳大利亚总人口中,以上相应值分别为59.7%、28.7%及5.6%。

  在职业方面,从事专业性职业的中国大陆移民占25.8%,技术和贸易类为13.4%,管理类为11.9%,劳工为11.4%,文职和行政为11.3%,销售员为9.1%,社区和私人服务为9.0%,机械操作为5.0%。香港移民中从事专业性职业的人口比例为38.1%,技术和贸易类为9.5%,管理类为11.0%,劳工为5.4%,文职和行政为15.4%,销售员为6.9%,社区和私人服务为9.0%,机械操作为2.9%。台湾省籍侨胞中,从事专业性职业占32.4%,技术和贸易类为6.9%,管理类为12.3%,劳工为11.47%,文职和行政为13.2%,销售员为9.2%,社区和私人服务为9.3%,机械操作为6.9%。

  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结果,香港移民的就业情况最好,其次为台湾省籍侨胞。但是,整体而言,华人新移民的就业情况均不如澳大利亚总人口平均水平。对华人移民而言,其教育背景和英语语言能力是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然而,从三地华人尤其是大陆新移民的就业情况来看,高学历背景并没有给他们的就业带来明显的影响,而在英语语言能力与就业关系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四)收入情况。2011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在15岁及以上人口中, 澳大利亚的个人周薪中位数为577澳元,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周薪中位数仅为328澳元,香港出生的华人周薪中位数为603澳元,台湾省籍侨胞为389澳元。在家庭收入方面,澳大利亚的家庭周薪中位数为1481澳元,中国大陆出生的华人为1105澳元,香港华人为1806澳元,台湾省籍侨胞1362澳元。显而易见,大陆华人移民无论是个人收入还是家庭收入都低于全澳平均值,这与该群体的就业状况有很大关系。

  (五)从商情况。201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三地华人的从商比重也存在某些差异。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人口最多,占比最高,但从商者不多;香港华人群体也存在类似情况,尽管他们的人口比例也不低;而台湾省籍侨胞在三地华人中人数最少,经商者比重却最大。笔者认为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与澳大利亚的移民政策、三地经济发展程度、华人自身条件有着很大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当时台湾经济处于腾飞时期,大部分台湾省籍侨胞以商业移民身份移居澳大利亚,他们的经济条件都相当不错,但语言能力一般。抵达澳大利亚以后,由于语言障碍,台湾省籍侨胞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同时,由于具备一定的经济能力,他们便利用手头的资金开始经商。来澳的香港移民大都拥有高技能、高学历教育背景,同时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因此他们进入职业市场的阻力较小,较容易找到满意的工作。因此,香港华人经商者相对较少。大陆华人因人口数量大,情况较为复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抵澳的大陆华人因其特殊的移民背景,面临的语言障碍较大,所具备的技能也较低,其中部分人从事小买卖,多数人经济条件较为一般。然而,90年代中期以后的内地华人很多为技术类移民,无论是语言能力还是技能都大大提高,因此供职于企业的人数比例较高,而从商者较少。新世纪以来,来自大陆的商业移民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其投资范围更广,经营规模也更大。

  上述2011年人口普查数据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华人新移民的经济状况。总体而言,在三地华人移民中,尽管大陆移民的教育程度最高,但他们的就业情况、经济收入以及住房条件最低;香港移民语言能力最高,就业情况、经济收入与住房条件均最好。此外,台湾省籍侨胞的从商人口比重最大。

  (作者分别系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导)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