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欧洲华人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2017年NO.1 研究与探讨 作者:邱丹阳

  欧洲华人传统经济产业发展平稳

  欧洲的华人移民来源多样,但无论是家庭团聚、劳工移民还是留学移民,都努力跻身欧洲华人经济舞台。除了中餐业等传统行业以外,欧洲华人还从事着其他各种商业活动,推动欧洲华人经济多样化。总的来说,欧洲华侨华人从事行业以中餐业、皮革制衣业、零售业、中医中药和进出口贸易业为主,随着新移民不断加入也开始涌现出一批以服务业为主的新兴产业。

  (一)中餐业历史较长,但趋于饱和状态。中餐业在欧洲有着较长的历史,是老一辈华人移民主要生存手段之一。作为西欧国家华人经济支柱,中餐业规模较大,甚至在住在国餐饮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英国餐饮业四分之一为华人餐馆,总数超过9000家;法国有8000多家,在巴黎地区就聚集了超过6000家;德国的中餐馆超过7000家,成为80%的德国华人所经营的事业;1980年后西班牙中餐馆由原先不到100家,30年间迅速增长至3000多家;荷兰逾2000家;奥地利也有1000多家华人经营的中餐馆;葡萄牙有600多家中餐馆。除此之外,东欧等国如捷克、匈牙利也有一些中餐馆,但东欧中餐业面临更大转型压力。

  从历史发展来看,中餐业在欧洲的发展还是比较顺利的,由于现金流较好,发展规模随着大陆新移民增加也在迅速扩大中。但是近20年间欧洲中餐业几乎趋近于饱和状态。一些老华人认为中餐业的支柱地位已经进入到“低迷时期”,但正如有的侨胞所言,“就在中餐馆老板们纷纷发出当年辉煌不再的感叹时,新移民们仍然毫不犹豫地加入到这一行业当中”。

  (二)皮革、制衣业发展较好,是欧洲新华侨华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在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华人开办的皮革、制衣加工厂发展较好,这也是不少新移民所经营从事的热门行业之一。以意大利为例,华人开办的制衣厂和皮革加工厂集中在普拉托和佛罗伦萨等地,其中普拉托就聚集了大小近千家制衣厂和皮革加工厂,他们为意大利品牌进行加工。除佛罗伦萨和普拉托工业区外,那波里和威尼斯华人制衣业也迅猛发展。在法国巴黎,华人开办的制衣厂有300多家,比较出名的是集中在巴黎11区的4条著名的服装街。西班牙的情况也是如此,西班牙华人从事制衣业的有5000多人。这些皮革加工厂和制衣厂经营模式较为相似,欧洲设计的款式通过当地华人工厂运回国内加工,利用廉价的劳动力赚取差价再行销回欧洲市场。这些成衣、皮制品销售主要以批发为主,进入中低端市场。这样的营销模式在初期阶段很容易带来丰厚的利润,但是也存在着易引发价格战等不确定因素。即便如此,皮革加工厂和成衣制造厂仍然是欧洲新华侨华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三)进出口贸易和批发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30年不仅让中国经济迅速崛起,也间接带动了欧洲华人进出口贸易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大量欧洲华人的贸易公司、批发商场出现在各国华人区,意大利罗马的新唐人街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其中囊括一幢商业中心大厦和商业街,里面有150多家中国公司。西班牙市面上近8成的小商品来自中国,在西班牙马德里的拉瓦别斯区,华人经营的贸易批发店有300多家,而经营小商品的商店更是高达3000家,总产值逾6亿欧元。在法国巴黎,有3区、10区、11区华人批发街,巴黎北郊的欧拜荷维里耶有600多家华人批发公司,据报道巴黎大区从事批发生意的华人公司有2000家。在德国,很多华商从中国进口化工产品、活性炭、航空皮箱、天然肠衣、猪鬃等在德国销售,同时将德国的机械设备等工业产品销至中国。而在东欧的许多国家,各种批发、零售摊位上的大小生活用品琳琅满目,这些小商品大多都是从中国进口到当地销售。据统计,匈牙利华人新移民开设的公司逾2000家,充分说明进出口贸易业在新华侨华人经济中的重要位置。

  欧洲华侨华人传统经济存在不足

  (一)行业高度集中,差别多元化不明显。欧洲华人有200多万,所从事的行业却屈指可数,高度集中于传统的餐饮、纺织和零售批发业,这些传统产业占据了欧洲华人经济的绝大部分产值。通过纵深观察,从事相同行业的华人企业很少出现较具规模的品牌,绝大多数华人同行无论在经营规模、市场占有程度和消费对象上几乎都是相同的,这就导致无法将市场蛋糕做大。

  (二)粗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当地融合度较差。欧洲华人主要经济领域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科技含量不高,却需要大量人力来维持生产,如皮革加工业和制衣业。这种生产经营模式依赖技术和设备的程度较低,位于价值链低增值环节。

  (三)人才匮乏导致华人企业缺乏创新发展原动力。由于历史原因,欧洲华人整体文化程度并不高,很多工人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简单生产和操作。近些年来,欧洲的华人留学生逐渐增多,但是由于缺乏与当地华人企业进行交流合作的平台,对华人企业的经营和管理模式也了解甚少,毕业后留在当地华人企业的人才微乎其微。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组建自己的研发团队,特别是招纳那些了解当地市场的专业人才,对欧洲华人企业的发展来讲至关重要,可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时间,回报周期漫长,很多企业主无法下决心在创新上有所作为。

  欧洲华人新兴经济产业方兴未艾

  随着新移民来源更加多元化,中国经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提升,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欧洲华人经济结构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涌现出了一些新行业,其中部分行业甚至有望成为未来欧洲华人经济新支柱。

  (一)中医药行业转型发展较快。中医药业在英国发展较快,每年有逾400万人次的病患选择中医诊所就诊,总营业额达1至1.5亿英镑。据统计,英国中医诊所和中药店有3000多家,仅伦敦地区就有1000多家。德国的针灸师逾2万名,在中医院预约就诊有时需要提前长达半年之久,德国三分之一的西药房销售中药,有500多家医院设有中医门诊。中医药业在欧洲的发展逐步摒弃过去的小规模经营,而是转用现代化企业规模经营的运作方式占领欧洲市场,从业人员专业性强、文化水平较高、技术含量高,不仅促进欧洲华人社会结构升级,也拉动了与中医药相关的进出口贸易和批发业的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二)食品加工及零售业发展态势良好。华商经营的食品加工业和零售业发展态势较好,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丹麦大龙春卷公司、英国的七海冻品公司、远东食品有限公司,以及获得欧洲标准证书的意大利Jin Lu食品加工厂等。在零售业方面,法国的陈氏兄弟公司等是比较突出的代表。这些零售超市不仅满足人数日渐增长的欧洲华人的生活需求,同时也广受当地人欢迎。

  (三)旅游业的发展为欧洲华商提供新机遇。2014年1月9日,欧洲华人旅游业联合总会在巴黎宣告成立,这一组织由法国、意大利、瑞士、希腊等16个国家的上百家华人旅行社组成,也是欧洲华人旅游界以旅行社为主体的最大行业组织。受申根国旅行签证可以在离境前享受退税的价格优势,以及欧洲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影响,更多中国人习惯通过旅行团选择欧洲之旅的不同线路。欧洲华人旅行社也同国内的旅行社、巴士公司、免税店、导游等同行合作,开发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自中国和欧盟签订了ADS旅游开放协议以来,欧洲的中国游客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四)其他服务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新移民的到来也推动欧洲华人经济向多元领域发展,从前的服务业被“三把刀”所诠释,而新的华人移民则为服务业领域注入新内涵。越来越多的欧洲华人将目光瞄准了文化娱乐业,在西欧许多国家开办了大型夜总会或者卡拉ok厅。此外还有美容美发、自助洗衣店、家具店、珠宝店、钟表店。行业划分越来越细,涉及范围越来越广。

  从职业结构上看,由于去欧洲的华人和留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更不乏各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这也使得华人参与欧洲社会经济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更多人开始进入当地保险、金融业工作,或者以专业人才身份在主流社会就业。

  欧洲华人经济结构面临转型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到本世纪初期,新移民经济经历了快速扩张发展阶段,行业领域日益拓宽,具有“起步迟、发展速度快、成就骄人”等特征。与老一辈华侨华人经济相比,新华侨华人经济呈现出一些独有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欧债危机爆发后,许多欧洲华人企业开始主动或被动向多元化、高新技术产业等方向转型。

  (一)经济结构日趋多元化,开始出现产业链条垂直细化的模式。欧洲华人经营的行业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中餐业、皮革服装加工厂和小杂货铺,而是逐步涉及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金融、贸易、中医药、旅游、运输等领域,虽然规模还不大,但已出现横向扩展的苗头。原有的单一产业也逐渐朝纵向完整产业链结构发展,例如有些华商原本是开中餐馆起家,积累了一定资金后转向食品加工业或零售业,同样的现象还发生在皮革加工业,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作为加工商,而是向同行业的意大利公司寻求销售和服务商合作。随着华商企业实力越来越强,他们扩大商业活动范围并在该行业供应链取得话语权,华人经济结构呈现出横向、纵向交叉发展趋势。

  (二)升级家族式作坊,尝试管理模式转型。欧洲华侨华人多是由祖辈、亲友提携来此,因此欧洲华人经济经历了漫长的家族式作坊发展阶段。新移民的加入为这种传统经营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逐步摆脱用人唯亲的保守思想,而与理念相同的生意伙伴合作,或者咨询专业人士,懂得运用媒体改善形象,通过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企业管理。虽然目前大部分欧洲华侨华人企业的管理模式仍旧比较粗放和初级,但部分华商企业已经出现转变管理模式的意识和尝试。

  (三)逐步展开区域经济合作,华商联合会作用日益凸显。欧元区货币统一后,有助于不同区域国家间同行展开经济交流与合作。同行业间组建华商联合会,有助于增强欧洲华商社会同行业整体竞争力。此外,欧洲华人针对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等地的投资人进行招商引资,不仅能够实现对方的海外投资、企业国际化发展,同时也可以壮大自己企业,达到双赢。

  (作者系暨南大学教授)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