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一带一路”视域下侨务工作的转型路径、合作机制与模式创新
2017年NO.5 研究与探讨 作者:张伟玉 黄德海

  侨务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充分发挥侨务资源优势,促进华侨华人更好地参与和对接 “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形势下侨务工作的重要任务。侨务工作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是提高侨务工作内联外通效率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是调动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自觉意识和持久热情的关键举措。现有侨务工作模式需要在思维观念、整体格局、路径模式等方面进行转型升级和开拓创新,推动侨务工作在整体上向更加开放、务实、灵活及有效的方向转变,以适应侨情的发展变化,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

  一、侨务工作转型升级的核心路径

  (一)工作重心外移化。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和公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和施展舞台,客观上要求侨务部门不能仅着眼于国内,而应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公民走向海外,注重把服务的地理空间向海外延伸,重心向海外拓展,同时处理好“国内与国外”之间的关系,既当好海外华侨华人的贴心人、中国企业及公民涉侨事务的沟通人,同时更是促使两者之间密切合作,共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的中间人。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以恰当的方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立民间的联络性、服务性组织,使侨务工作能够落地到终端,提高就地联络的效率。

  (二)资源配置市场化。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侨务工作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开展必要的国家间或政府间合作项目以外,更多的还要调动海外华侨华人中蕴藏的民间智慧和力量。随着民间力量的逐步参与,侨务工作者的服务范围之广、对象之众、数量之巨、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过去那种仅凭政府一己之力,以动用行政权力、利用行政资源为主导的侨务工作模式显然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本诉求,中国企业及公民之间如何开展合作,以及中国企业和公民如何融入当地社会,均要求侨务部门应注重“全局谋划、重点推动”,合理统筹政府与市场这两股力量,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建议出台优惠政策,做好制度安排,广泛激励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可考虑以侨资为主体,组建大型基金公司或投资公司;引导侨商侨资与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当地合资兴业等。

  (三)业务平台信息化。众多经济要素沿“一带一路”的有序自由流动、各种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多个市场的深度融合,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要求侨务工作不仅要方向明确,同时更要大胆探索新的机制和方法,这就要求侨务工作要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通过开展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侨务工作的高效性、便捷性、互动性、实效性的有机统一。可以通过构建“一带一路”国家涉侨资源数据库、大数据处理中心、协同办公系统、新型网络门户和社交平台,以满足政府侨务部门服务能力提升、企业“走出去”的迫切要求,通过统一治理、快速反应、精准发力,使海外的供给和国内的需求能够进行有效对接和精准匹配。

  二、侨务工作转型升级的合作机制

  广大海外华侨华人身居异乡,他们当中移民时间长短不一、贫富不均、地位高低不同、事业强弱有别、祖籍文化差别较大,加上各自的住在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迥异,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又分散的复杂群体。只有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参与方之间建立合理可行、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才能促成各方达成合作。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自觉意识和持久热情,以及对“一带一路”建设成果的未来预期抱有信心,是这一多边合作机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集体稳定的基础。因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侨务工作要重点建立并优化“信任信心-互惠互利-风险化解”合作机制。

  (一)信任信心机制。海外华侨华人注重依据过去的经验来预见未来,这一心理机制意味着侨务工作要注重引导海外华侨华人对“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预期抱有信心,进而对“一带一路”建设充满信任,通过信任增加合作的可能性。侨务工作在推动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重点应建立信任信心机制。

  海外华侨华人虽与祖(籍)国有千丝万缕的情感纽带,但也应该看到海外华侨华人对“家国”“故土”的认同渐趋多元化。侨务工作要通过建立信任机制,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国内的多个涉侨部门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到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发挥“五侨”联动的整体优势。还要加强顶层设计,有效整合国内相关部门和机构各自的功能和职能,从中做好协调沟通,及时回应关切,解决需求的差异化问题,密切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血肉联系,巩固和强化双方的信任基础。

  (二)互惠互利机制。调动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合作,要扩大利益覆盖面,在利益上进行共享,在政策上给予激励和引导,创造积极的市场氛围,使他们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智力资源、跨文化交流沟通经验和对本土市场的熟悉,找到自身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合理定位,挖掘和开拓潜在市场,使他们将“一带一路”建设真正作为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互惠合作平台,让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感觉到“这是自己的事业”且前景可期,这样才能开创“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的侨务工作新局面。

  (三)风险化解机制。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必然会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宗教、文化等各种各样的风险。要从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关注“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实施可能给当地华侨华人造成的不利影响。因此,侨务部门要注重推动建立长效的风险化解机制,为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的保障。

  侨务部门在推动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时,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同时,要夯实学术和政策研究基础,降低情势误判和信息沟通成本。只有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水平,才能为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三、侨务工作转型升级的模式创新

  侨务工作的难点之一,就是许多经济行为的后果会超越经济理性和利益,并牵扯到感情,因而侨务工作要处理好“感情和利益”的关系,只讲利益,不讲情感,不符合华侨华人的优良传统;只重回报,不重给予,必定会使侨务工作陷入困境。侨务工作需要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即:“情感支撑”模式、“利益刺激”模式、“情利等值”模式。

  (一)“情感支撑”模式。调动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侨务工作要强化“情感支撑”模式,广泛凝聚侨心。长期以来,侨务工作紧紧围绕国家建设大局,服务国内改革开放,调动侨资侨智侨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过去侨务工作主要是通过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激发华侨华人的爱国爱乡情怀,通过血缘联系、故土情怀等朴素的情感来调动海外华侨华人参与中国革命事业、中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国和平统一事业。

  受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文化精神和历史任务的影响,迄今为止,我国侨务工作的开展模式,仍然是采用“情感主导”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更多地调动华侨华人的故土情怀,更多地强调华侨华人对中国本土的贡献。当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梦和侨胞梦在“一带一路”事业中交汇融合。因此,新时期侨务工作仍然要继续延续和深化与广大华侨华人的情感联系。比如,通过更多地培养侨的新生力量,扩大侨胞在大陆接受教育的机会,以教育的联系厚植情感基础,为“一带一路”建设大量培养内外联通的接班人。

  (二)“利益刺激”模式。调动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侨务工作要重视采用“利益刺激”模式,给予广大华侨华人真正实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作为一个多边合作机制,涉及多方参与,仅凭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来调动他们投身“一带一路”建设还远远不够,效果和效率也会大打折扣。

  海外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分散,专业行业各异,实力有强有弱。面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环境都各不相同、对祖(籍)国认同有深有浅的海外华侨华人这一复杂而庞大的群体,吸引和推动他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要避免只利用、不回报的短视行为,走出“谈钱伤感情”的藩篱,通过恰当方式的利益刺激,有利于调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华侨华人参与热情,凝聚和激发他们的共同意识。

  (三)“情利等值”模式。调动华侨华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侨务工作要注重建立“情利等值”模式,即利益与情感、给予与回报的双重等值。侨务工作发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就是要使这种接触不以耗竭给予和回报所产生的情感为前提,“情利等值”是参与方之间持久合作的基础。这一模式所包含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取自于中华民族文化,不仅体现了互惠合作精神,同时也讲究“华人一家亲”等伦理观念,比较容易被海外华侨华人所认同和接受。“情利等值”模式可被看作是“一带一路”建设大背景下推动侨务工作转型升级的思路之一,这一模式在长期内具有集体稳定或进化稳定等特点——亲和、均衡、包容和清晰,有助于侨务工作者在复杂环境中顺利开展各项工作。

  长期以来,广大华侨华人为祖(籍)国的存亡和发展付出了太多的“情感”。在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过 30多年的发展,经济迅速崛起,社会稳定发展,已经有实力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合作发展伙伴,因而当前侨务部门更加需要注重和强化与华侨华人的合作伙伴关系,带动华侨华人搭乘中国高速发展的便车,这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予华侨华人多年对祖(籍)国付出的回馈,通过这种“情利等值”的良性互动有利于促进参与方之间持久稳定的合作。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