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借“一带一路”沿线侨胞之力助企业应对境外风险
2018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姜力 刘雪岩

  “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一大批企业纷纷走出国门,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民族、宗教关系复杂,有的国家市场机制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营商风险比一些发达国家高,“走出去”企业面临着潜在的政治、法律、文化和经济等方面风险。这些风险仅靠企业一己之力难以防范化解,可以借力既了解中国也熟悉住在国的华侨华人,凭借其融通中外的独特优势,降低我国企业面对的各类风险。

  一、华侨华人具有独特优势

  (一)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约有4000多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些华侨华人中,不仅有早期走出国门的,还有改革开放后较大规模由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移居国外的。分布地域广泛,除东南亚等传统的侨胞聚居地外,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地已成为境外侨胞新的聚居地。

  (二)社团众多,社会影响大。华侨华人社团数量众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与当地政府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少社团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综合性“资源库”与“联络站”。华侨华人社团是华侨华人守望相助、传递信息、联络情感、排忧解难的重要平台,是维系华人族群文化和族群特征传承的重要媒介。华侨华人社团历经数百年变迁,社团主要功能先后经历了守望相助、争取权益到融入主流的变化,社团活动由传统的联谊、互助转向商贸、科技、教育和文化等领域。随着侨胞国籍的变化,他们与住在国人民的联系日益密切,华侨华人社团的地位作用出现了新趋势,朝着本地化、权益化、集团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除世界性华侨华人同乡、宗亲社团日益活跃外,“世界华商大会”等以经济科技合作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性、区域性华侨华人组织和活动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

  (三)融通中外文化,拥有中外文化交流平台。一些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也熟悉住在国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状况;既掌握中国及住在国语言,又了解两国文化环境和民众心理差异,与住在国形成了“文化共识”和亲和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境外华文媒体加快走出华人圈,广泛辐射当地主流社会,成为国际舆论界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境外华文媒体数量、种类和影响力迅速提升,华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形态由独立发展转向全媒体时代融合发展,华文媒体由单一地方媒体转向多地联动、媒体平台齐备的传媒集团,由侧重华文内容向兼顾住在国的主流语言、关心议题转变,对住在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华文学校已融入当地社会,有的被纳入侨胞住在国国民教育体系,而且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华文化更感兴趣,华文学校在不少国家成为各族裔争相就读的优先选择,彰显出强大生命力。

  (四)有资本实力,有较成熟的商业网络。华商有很强的资本实力,许多社团领袖是财力雄厚的华商。据估算,世界华商的总资产主要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多数华侨华人都从事工商业经营,一些国家的华商在该国上市公司股票总市值中占相当比重。在欧洲,随着华侨华人人数的增长,华商走出中餐馆和杂货店等传统行业,开始进入金融、海运、电讯、地产、贸易、时装、奢侈品、旅游等新行业,经济地位不断上升。随着资本实力的提升和商业活动的扩展,华商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商业网络。华商经过长期经营,通过相互合作、互相参股、组建跨国公司等形式,形成了资金、信用、生产与销售的紧密华商网络。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些华商网络由早期的地域性、方言性商业网络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商业网络,内部运作也呈机制化和常态化趋势。随着华商不断当地化和国际化, 与住在国主流企业和国际资本共同形成的工商业网络进一步扩大。

  二、发挥优势,化解风险

  海外华侨华人积极参与住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其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提高,为当地主流社会所接受,可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参与者、建设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应对各类风险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一)化解文化障碍,释疑解惑。由于东道国的文化环境与中国文化环境差异较大,会使彼此对社会事务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数宗教习俗比较庞杂,从饮食、服装到行为举止、道德规范都有相应的要求。“走出去”企业如果忽略本土文化、社会习惯,缺乏对宗教敏感性、宗教习俗的理解,在国外仍然按照中国习俗办事,就可能会与当地文化形成冲突, 给企业在前期沟通、后期管理和运营等方面带来影响。

  一些华侨华人既了解中国,也熟悉住在国,而且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根”的情怀,那些有国内生活经历或与国内联系密切的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更强。因此,他们既是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承者,是当地社会了解中华文化和当今中国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企业了解住在国国情的重要渠道。华侨华人能够发挥其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力,采用易于为当地人接受的方式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国发展理念,展示中国和平、和谐、务实、求同存异等正面形象,化解偏见与误会乃至敌意的媒体宣传,提升住在国官方与民间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了解和信心,形成更广泛的民意基础,从而赢得当地各界对“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国企业的认同与支持。同时,华侨华人也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住在国国情和有价值的投资建议,帮助企业顺利融入当地,减少摩擦。

  (二)疏通人脉,协调关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处于东西方多个文明交汇的区域,长期以来存在不同教派的矛盾冲突、不同民族与种族的矛盾冲突,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势力以及跨境犯罪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行为主体分散于沿线,地区形势动荡不定。同时,一些国家政治形势复杂、政党斗争激烈,政局不稳,国家政策缺乏连续性。

  如何处理好与当地官方、民间各种社会关系,是“走出去”企业面临的问题。海外华侨华人在人脉与商务网络方面颇有建树。通过其人脉资源,可以帮助中国企业与当地各社会群体建立良好关系,融入所在社区,尽量规避种族、宗教、劳资等矛盾产生的风险。

  (三)直接参与生产经营合作,互利共赢。“一带一路”建设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开放包容的,既是沿线各国与中国企业的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华商的发展机遇。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合作更多是贸易往来,以投资为主的产业合作也有很大发展空间。华商可借“一带一路”建设之势,利用其资本优势和政商人脉,直接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开发建设,开展产业合作和经贸合作,在分享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中国企业综合竞争力,帮助中国企业规避风险。在产业合作上,通过参与研发、生产和营销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提升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产业的配套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经贸合作上,华商可以利用其通晓住在国贸易规则和惯例、拥有贸易渠道的优势,提升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水平,提升中国企业外贸优势。

  (四)提供商务和法律等中介服务,弥补中国企业短板。商会、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第三方中介机构,与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控密切相关。“一带一路”沿线华侨华人中,不乏金融、商务、法律等领域专业人士,他们既了解当地人的思维模式和商业规则,能够把住在国的商业准则与中国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为中国企业把准投资方向、规范项目管理、规避风险等提供优质商务服务。

  “走出去”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大多最终都可归结为法律风险。这些法律风险与中国企业对所在国法律的理解和执行存在误区有关,更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法律法规本身问题有关。部分国家司法廉洁度、程序保障等司法执法要素难以保障投资的合法权益,执法机制不健全,人治多于法治,政治干预司法现象较为严重,依法合规难度大。东道国对法律的具体理解和适用,可能存在着本土化的或动态的解读和要求,在执法上对外资企业有所歧视,甚至会基于本国政治、经济利益和安全的考虑,对某些企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法律管制。当中国企业遇到这些法律问题时,中国律师由于语言障碍、欠缺境外法律解释和法律思维习惯,往往无能为力;聘请的住在国主流律师,由于文化差异、法律思维方式的不同,与中国企业难以顺畅沟通。而不少华侨华人从事专业律师服务,具有东西方双重文化背景,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更有效的法律服务。

  (作者单位: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