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发挥华侨华人优势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9年NO.6 研究与探讨 作者:陈奕平 管国兵 何琴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谋划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这是新时代中国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纲要》明确提出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

  一、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华侨华人优势独具

  海外华侨华人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平统一及传扬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中也具有天然优势,具体体现在资金、管理、人才技术、关系网络和人文资源等方面。

  (一)海外华商资金雄厚,侨资企业在粤港澳城市群建设中大有可为

  粤港澳大湾区身处珠江三角洲,拥有9+2个城市(珠三角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领先的几个地区之一。回眸历史,广东省籍的海外华商历史悠久、资金雄厚、数量众多。截至2019年,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在广东投资企业约6.2万家,占全省外资企业总数六成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在粤投资贸易领域不断拓宽,从“三来一补”逐步向“三资”企业发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电子科技等新兴产业扩展。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侨华人与港澳同胞对广东地区,又或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华侨华人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是粤港澳大湾区对外经济合作的纽带

  华侨华人长期在海外发展,为了团结互助、联络感情、共谋生存与发展,或以血缘宗亲,或以地缘同乡,或以业缘同行等为纽带,自发建立起互助联谊与自治的社会组织形式。华侨华人基于共同宗旨成立了地缘性社团(方言会馆或乡团)、血缘性社团(宗亲会馆)、业缘性社团、文(学)缘性社团等各类组织。

  近年来,随着海外华侨华人人数的迅猛增加及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华侨华人社团也呈现愈发复杂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更深层次发展,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与我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的联系更为密切,形成互相渗透交织的多重网络。华侨华人的这些关系网络是大湾区建设和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纽带和社会资本。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和大量企业“走出去”,企业“水土不服”现象不可避免,甚至发生利益纠纷和人员安全事件。海外华侨华人在当地有人脉优势,可以帮助粤港澳大湾区企业主动融入当地。

  (三)华侨华人拥有人才技术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动力和支撑的经济体系;扎实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研发与产业创新优势,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如何实现这一宏大计划?笔者认为,发挥华侨华人的人才技术优势是重要的思路之一。

  华侨华人是粤港澳大湾区亟需的专业和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之一。据统计,海外华侨华人中有数百万计的专业人才,高度集中在北美和欧洲等地,中国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中,华侨华人所占比例为95%。越来越多华侨华人专业人才正在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之一。他们把中国当成自己发挥专长、创新创业的巨大舞台,积极融入祖(籍)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并展现出巨大的能力和资源优势。截至2016年底,在粤华侨华人专业人士逾5万人,主要从业于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精密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行业。据广东省人才办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评出的4批“珠江人才计划”131个创新创业团队中,85个团队的主要带头人是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90位领军人才中,63位为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

  可以说,海外华侨华人日趋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日益增强的产业科技实力,不仅为我国海外人才库的构建注入强劲动力,更为向他们张开怀抱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创新智力支持。

  (四)华侨华人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

  《纲要》提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支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增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作为沟通中国与住在国的桥梁和纽带,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来自粤港澳的侨胞,拥有深厚的人文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力量。粤籍华侨华人人数逾3000万,他们建立了类型多样的社团组织,创办了不少华文学校及华文媒体,创作了多种类型的华文文学,开展了多种华文教育活动,一直积极传播包括岭南文化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海外华侨华人还在吸收当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发展中华文化,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海外华人文学与艺术氛围,为当地人民乐见并接受。

  华侨华人在构建和推动广东软实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或将发挥以下几方面作用:一是岭南文化的介绍和推广;二是中国核心价值观和岭南精神的传播,包括潮汕和客家商人等广东华商在东南亚的经营理念与模式;三是广东对外政策的阐释。

  二、发挥侨智侨力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华侨华人在资金、管理、人才技术、关系网络和人文资源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华侨华人参与大湾区建设,更好发挥华侨华人、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居民的纽带作用。”就《纲要》要求的落实,笔者在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定位:广大海外侨胞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者、贡献者、获益者

  一方面,如前所述,广大海外侨胞长期以来是粤港澳三地,尤其是广东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建设者和贡献者。另一方面,广大海外侨胞,尤其是华商也分享了粤港澳发展的“红利”,是受益者。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为华商提供了一个十分稳定的营商环境和更多的机遇。《纲要》明确提出“发挥龙头企业带头作用,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与华侨华人经济渴望转型的现实需求不谋而合。海外华商可以通过与大湾区经济合作,促进自身经济转型升级,把握机遇,实现双赢。

  (二)加强研究:掌握海外华侨华人的独特优势和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式

  建议通过课题委托或者协同研究方式,加强调研,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梳理与粤港澳大湾区有关的海外华侨华人资源,分析华侨华人在资金、管理、人才技术、关系网络和人文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华侨华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思路。

  (三)构建体系:逐步构建由多元主体参与的涉侨工作体系,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华侨华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涉及商务、外事、统战、出入境等多个部门,也包括企事业、民间团体等,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涉侨工作体系,构建引导海外侨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工作格局,形成高效运转的工作机制。

  (四)搭建平台:完善华侨华人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平台,创建享誉中外的交流与合作品牌

  11月11日至15日,首届华侨华人粤港澳大湾区大会在广州举行,总参会人员约500人,以海外侨胞代表为主体。通过主旨演讲、大会交流、政策宣讲、精品文化展演、实地考察等方式,积极宣介大湾区建设,引导广大海外侨胞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他们对外交流合作的纽带作用,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交流合作,共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湾区故事、广东故事。11月28日,2019年粤商大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工商联主席苏志刚宣读《2019粤商宣言》,呼吁广大粤商全力参与大湾区建设,做推进广东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典范。如何落实大会的倡议,使大会机制化,让友协、海联会、海交会、公共外交协会、青联、侨青联等更多主体参与进来,通过具体的项目推进合作,还需要推出更多的具体举措。

  (五)优化政策: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目前上海等地积极探索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新措施,建议探索实施大湾区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为华侨华人到大湾区参加交流合作、创新创业和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便利。建议利用自贸区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降低绿卡门槛,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加大吸引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力度。同时,建议设立服务大湾区建设的“粤港澳大湾区海外华人联谊会”,定期发布大湾区重点建设项目、发展重点、需求目录,更好服务侨胞,加强大湾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紧密联络,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六)加强法治建设:完善华侨华人权益保护的法制建设

  自2015年7月广东率先出台《广东省华侨权益保护条例》后,浙江、福建等侨务大省陆续就华侨权益保护进行立法。2018年6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对华侨权益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的意见和建议》,华侨权益保护的全国性立法迈出新的步伐。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