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侨批中的家风文化
2020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邓芳蕾 邓达宏

  侨批,专指海外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凭证。侨批中涵盖了诸多优秀家风文化,反映了华侨华人的优秀家风故事。

  侨批是海外华侨华人寄给国内亲人的钱款与书信的合称,也叫银信。“批”是福建方言对书信的称呼,主要分布在福建沿海侨乡。这些历经百年的海外华侨华人与国内眷属的跨国两地书,是中国国际移民及其眷属共同形成的集体记忆,具有跨国性和唯一性的特点,是不可再生的世界珍贵文献遗产。远在海外打拼的侨胞,他们通过批信,传达一种家庭的价值准则,对家庭成员的行为和处世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侨乡家风文化。

  “孝悌为本”之家风

  中国历来重视孝,孝悌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内容,是家风体系的基础。自古以来,孝悌在家庭教育中被作为立家之本。正是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闽南华侨远涉重洋,身在异域、打拼奋斗,心系家园、不忘亲情,一有机会就寄信“搭钱”、寄“番银”,赡养父母、妻儿、兄弟、姐妹。甚至连一块钱也要掰成两半,一半寄回家中供家费用。在侨批中处处蕴藏着孝敬父母、忠于家族的传统文化。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二月初一,菲律宾华侨庄文梯从菲律宾寄给晋江青阳下市街母亲的批信,如图:

  信中尊称母亲为“母亲大人”,且用“尊前敬禀者”用词极为恭敬,从精神层面透出对母亲的敬意,儒家的“礼”文化突显。而当知道母亲“染病许久”,怀揣忐忑之心,惴惴不安,深深自责,“儿在山河远隔,不得奉侍母亲大人”,认为自己是“不孝至罪也”,对母亲敬爱的情感彰显无疑。并且他再三叮嘱,要“小心照顾奉养矣”,不可为家事多烦恼,游子的孝心表现得一览无余。付去“龙银拾五大圆”,“到可收入”,从物质上予以赡养母亲。这种自谦自责的朴素语言,对家庭、家族都会起到榜样与传承的作用。

  家风文化作为一种家族文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传统家风内容折射了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文化以孝为根本,宗法社会以孝为基础,在侨批中得到充分印证。

  “家国一体”之家风

  中国在儒家文化、宗法族制的千年浸润中,出现了“家国同构”效应,即家国一体,也就是国是家的合法性基础,家是国的缩影。尤其是有外辱之时,此现象尤为突出。从一些侨批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

  民国廿八年(1939年)新历四月初三,菲律宾华侨康起图寄侨批给同安灌口的妻子王申妃,提及家人应支持国内抗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如图:抗战时期,凡我炎黄子孙,或在本土家园,或在异国他乡,不论男女老幼,每个人都会从心底发出抗虏救国的最强音。康起图仅是众多爱国华侨群谱中的一员,但较具典型性。这封华侨从菲律宾寄往家乡的平常家批,在20句语句之中,用了10句之多的语句表示支持政府派捐抗战事宜,并且作者态度坚决,表示“凡是中国国民份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此乃当然职责。”“政府对于富户派捐之款,如咱(家)亦被派列者,多出一点亦无问题。”“实在欢喜出本,内助乐为输将也。”此封侨批文字不多,但短短几句话语,却表现出一个普通的爱国华侨“家国同构”的强烈意识,并将此“家国一体”之家风传导给家人。为了国家兴亡,义不容辞地参与到出钱出力的抗战洪流中去,读了令人慨然而生敬意。

  从大量遗存的侨批实物史料可看到,海外华侨捐款捐物、捐飞机捐大炮,尽己所能支持抗日战争,甚至他们在批信中表示了不畏牺牲的信念,而其中一些华侨子弟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家国一体”之家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华侨爱国志士仁人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慷慨激昂、勇于献身。

  “诚信处世”之家风

  “诚信”是华商事业成功的基础。华商以严格的产品质量信誉和一言九鼎的人格信誉,形成了诚实守信的商号文化,并以此来规范家族子女的品行,以及形成企业良好的运行机制。

  天一信局就是其中的典型。1870年,漳州龙海的郭有品年仅17岁就前往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经商。1880年在家乡龙溪县流传社创办了漳州首家侨批局——天一信局,主要经营吕宋与闽南地区之间的华侨银信汇总业务。在一次押运侨汇途中,因遇台风导致船沉大海,郭有品获救后返乡,便变卖田物兑成大银,凭衣袋中仅存的名单款项一一赔偿。自此,郭有品诚信经营的行为誉满南洋,华侨深为信赖。由于郭有品及其子孙们遵循诚信经营之家道行规,“天一信局”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建立了以厦门口岸为中心,向南洋和国内侨区辐射的双肩形结构,实现了侨批业从“客头”制度到“跨国公司”的飞跃,步入国际金融流动圈。

  “勤俭持家”“勤学向上”之家风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不奢侈、不挥霍,以艰苦朴素为荣,以好逸恶劳、贪图享乐为耻的道德品质,这不仅影响一个家庭的兴衰,而且影响社会风气。我们从原福州大学校长黄金陵先生的家风中可窥见一斑。

  1948年4月30日,在新加坡打拼的黄丕廷老先生给正处少年时期的儿子黄金陵一封批信中,可感受到“勤俭持家”“勤学向上”之家风。

  “金陵儿知悉:近日接尔由泉城4月10日复来回文,所禀已悉。尔读书无甚进步,文法字眼、笔划尚多错用。而在此青年时代不守俭朴,竟好浮华,乃敢请求购买夜光手表。此物尔有何用,将以炫耀富贵乎?抑或猎艳乎?年未大而先存奢侈心性。不知稼穑之困难,不知尔父之辛苦。余毕生海内外奔走,不惟衣冠未尝求美,并粗衣微粥,随便草草。尔今在童稚之年,丰衣足食,家庭无饥寒之虑,实宜努力以求学问,为来日任重道远之计。煅炼骨格,作忍辱负重之人材。须知每个人必克(刻)苦耐劳,方能振作有为。且贵重品随便装饰,最易招尤。在妇人尚且不宜而况学生哉。余曾读曾涤生先生家书,训其新媳妇云,金玉不宜常带,在家庭足以引起妯娌羡慕嫉妒之风,而骄傲鄙薄之态以生,而为家内一般人共甘苦之窒碍。推而思之,学生之在学校亦然,一校学生贫富环境各异,切莫羡富贵人家,效纨裤(绔)子弟,一味追求浮躁,则何能用心于学业哉。余所以藉题发挥,并非小题大作,实乃一向来对尔寄望实深,冀尔为跨灶之材,以发扬光大。则余可无负宗祖与尔先祖母之苦心也。

  惟人材之于事业,需要学问,而尤需要美德。美德者,范围虽广,而大要为礼、智、信、勤、俭、诚、毅、仁、勇诸条。寓有戒除奢华之意,摒绝怠傲之旨。然读书治事,亦需要悟性,最忌呆板。此则须在日进一日涉猎人事而聪明自化也。兹寄去国币三百万元,以为校中之费。关于家中事务及亲堂宗族情形,如最近有归梓,知道多少宜即写禀也。……

  父丕廷泐民国三十七年四月三十日”

  当时,黄家经济刚有好转,黄金陵便提出要购买夜光手表,此举遭到其父黄老先生的严厉批评。黄老先生认为,“在此青年时代不守俭朴,竟好浮华”,这是“炫耀富贵”,“存奢侈心性”,于学业无益。他告诫金陵,“须知每个人必克(刻)苦耐劳,方能振作有为”,并以自己在海内外奔走的所见所思为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详细说明了节俭朴素过日子的道理,提出自己“冀尔为跨灶之材,以发扬光大”的鼓励与期盼。最后他从做人的品行和道德精神层面开导儿子“惟人材之于事业,需要学问,而尤需要美德”,给儿子的生活指引了正确的方向,赋予了新的意义和深度。正是由于这样的家风,以致黄金陵在人生成长的路上发愤图强,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结构化学家、教育家,学术成就斐然,并且担任过中国科协委员、福建省科协主席,福州大学校长与首任集美大学校长。

  侨批汇集厚重人文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作为“不会说谎的历史文献”,处处透出中华民族家风文化的精、气、神,“孝悌为本”“家国一体”“诚信处世”“勤俭持家”“勤学向上”等传统教育观,即便在当下,仍值得借鉴。

  (作者单位:福建省邮电学校、福建社会科学院华侨所)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