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对疫情影响下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020年NO.5 研究与探讨 作者:李嘉郁

  年初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影响,波及到所有海外华文学校的经营管理、教学实践乃至教育理念等诸多方面。各国华文教育虽差异显著,但其所面临的现时困境,及为保证长远发展所应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中国最早取得抗疫的阶段性成功,最早开展大规模网上教学,有关的经验和资源值得分享。国内各涉侨机构、院校应充分认识到现阶段海外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及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等因素,秉持为侨服务的初心,除教学、教师等有形支援外,尤应加强理念指引和理论指导。

  以教师培训为挈领

  解决当前海外华文教学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海外华校大都转入线上教学,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模式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网络教学怎样和学校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结合,以开展多层次的高效教学;网络教学在给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更对华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业务要求。

  如何加强网络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网课教学技能,成为海外华校的当务之急。国内各华教基地院校已全面展开各种内容的网上教学和华文师资培训。技术性问题之外,其他如教师怎样在网络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网络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知识需求;学校怎样进行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具体而微,却无不直接关系到网课教学的质量。

  华文教育的创新与发展需要科学研究的引领。当前,各有关院校在紧锣密鼓进行相关方面的调研,对于网络教学提出一些思考:直播、录播是否就基本等同于线上教学?临时开发的线上课程由于设备、技术以及教师技能等方面的原因不尽人意,如何升级换代?调查显示,直播课盛行之下,学生最满意的线上学习方式却是资源包的学习,如何应对学生初期的新奇兴奋与即将到来的习惯性疲惫?又如,面对后疫情时代教育环境的巨大变革,华校管理者的经营理念、职业素养、管理水平、领导力及创新发展的意识如何提高?当下,应注重开展针对华文教师和华校管理者的课程体系研制工作,聚焦其面临的问题和痛点,加强相关研究,满足培训对象的需求,开发科学实用的课程体系,构建有特色的培训模式,以实现急用先教的效用,助力海外华校快速适应后疫情时代需求。

  探索文化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华文教育中的很多问题不能仅仅从教学的层面得到解释和解决,比如,民族文化的认同教育、对祖(籍)国的了解和情感培育等。对这一类特殊意义的教学,向来有特殊的实现形式,海内外华教界联手打造了很多经典品牌活动,例如“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这是典型的实地体验类活动,线上举办并不能完全实现全部效果,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其内涵与目标指向日益丰富多元,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寻根”,还有深入感知当代中国、寻求个人发展机遇等隐性需求,增进当地华人文化原生动力等作用。又如,以“走出去”为特征的“中华文化大乐园”活动,才艺教学和文化展演深入海外华社,让华裔和非华裔少年儿童零距离感受中华文化,学习各种才艺,其受众面更为广泛。这些形式的文化教育、体验、参访交流显然在一段时间之内无法照常继续,这些都需要我们思考,海内外各方如何建立新型关系,开发新资源、采用新形式,以尽量发挥这类活动应有的作用。

  要充分发挥家长、华文教育组织、外派教师的作用

  良好的家校合作、华教组织的统筹部署、外派教师的坚守敬业、国内的经验和资源等,都将为海外华校应对疫情挑战继续发挥积极作用。

  特殊时期,华文学校的发展更有赖于家长的协助与支持,应更加重视家庭教育,在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以及心理健康方面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建立更加密切的家校关系,相对于过去的辅助学校教学,家长的作用显然大为强化。复课后,学生还面临适应学校生活以及教育的延续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家长的配合。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更密切的联系,给家长以必要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和华教组织应考虑开设家长培训班,其内容一是能够满足孩子课业辅导需要的基本业务培训,二是对孩子居家生活和教育的培训。

  疫情以来,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华校比较艰难。华文教育组织可以考虑发挥联络沟通、搭建共享平台的作用,以保证当地华文教育的整体质量,并促进教学的统一规范和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除了教学,华文教育组织亦可在其他方面扶助小型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如帮助了解相关政策优惠、申请取得当地政府的对应救援金等。

  疫情期间,很多外派华文教师滞留海外,他们同所在地华人民众一道积极抗疫,支援祖国和所在国。根据有关方面“停课不停教”的倡议,很多外派教师利用微信群等方式,对当地华文教师进行培训,大大提高了学校在特殊时期的教学能力,充分体现了外派教师从“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展现了华文教育工作者的担当。外派教师作为中国直接支持海外华文教育的轻骑兵,应有意识把当下国内先进的教学手段和资源运用到海外华文教育中,推动当地教育模式的创新。

  新形势下全面考量华文教育的形式、内容与目标

  华文教育发轫、成长于华人社会,既是华人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下一代维系与祖籍国情感的纽带。疫情暴发两个月时间内,海外华校等组织向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共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5000余万元,华文学校在本次疫情中所表现出的道义、情感、价值取向等,无疑具有鲜明的家国烙印。疫情期间,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等推出的系列网络中文课程,为不能正常上课的师生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亦为疫情初期稳定华社做出特殊的贡献。

  华文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多样性,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重点,社会教育和网络教育是有益补充。华文学校,除了教授中文,还有文化的传承以及华裔孩子之间社交圈的建立与维系等功能。线上教学应避免只是将教学内容电子化网络化,还应注意补充学校教育原有的师生之间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等功能。网络课堂的大背景下,怎样加深学生、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凝聚力,保持华校作为微型族裔社区的功能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华文教育的内涵和宗旨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这些目标指向,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及途径的根本依据。

  预见华文教育发展趋势,应对可能遇到的困难

  “互联网+华文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探索和实践一方面是形势所迫,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一种变革的动力,促使华文学校教学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提升。如,华文教育的个性化教学问题,以及周末学校面临的教学时数太少和每次时间间隔过大等问题,网课背景下,或可得到更开阔的化解思路。

  后疫情时代,海外华教面临更复杂的局面,要有所预见、未雨绸缪,应研究在未来的教学中,华文学校如何在特色教育上呈现新的突破。首先,积极回应海外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如,开展针对网络教学的华文教师培训;针对学生的网络教学课程开发,尤其要加强中华文化课程建设;根据华校的需要开展季节性、专题性课程;在可能的范畴内统筹、推介网络教学资源,实现海外华校的共享,避免重复工作以及小学校的力所不逮;现有的主干教材网课适时更新;设计开发出适合海外华校使用的网络系统及平台等。其次,这种探索需要不断细化、深化,并需结合国内外形势,提出前瞻性的对策意见。如,如何应对网课普遍开展后的华校生源减少问题,如何应对网课储备不足问题等。

  过去线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会随网课的开展而消失,线上教育显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线下教育中一直存在的。2014年,国务院侨办提出华文教育“三化”的议题,即推动海外华文教育标准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三化”建设紧扣海外华文教育工作现状,是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有力牵引,具有重要意义。“三化”引领下的华文教育发展目标,在当今疫情和互联网教学的大形势下,更加凸显出它的必要性迫切性。

  后疫情时代的华文教育,应该如何建立新秩序、新格局,需要海内外协同思考、协作推进。从最初的焦虑困惑,到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特殊形势或可视为华文教育创新发展的契机。我们期待迎来华文教学的新气象。

  (作者系北京华文学院教授,华侨华人与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