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新思路新举措
2021年NO.4 研究与探讨 作者:黄日涵

  编者按:

  7月16日,华侨大学与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在京联合举办新媒体时代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研究暨“讲好中国故事”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有关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网络大V等共同探讨如何在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本文汇集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相关观点。

  当前国际舆论场“西强我弱”的现象仍然存在,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团结更多的华侨华人、留学生以及西方主流世界的精英,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议题。

  当前“讲好中国故事”的困境

  “讲好中国故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久久为功。目前,我们在国际传播工作上,仍然面临几大短板。

  第一,国际传播人才仍然较为匮乏。随着时代的变革,国际传播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更要有极强的实践经验,才能在复杂的国际传播竞争中取得优势。近些年来,海外留学人员逐步回归,懂外语、懂外国的人才逐渐增多,但真正懂国际传播特别是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新媒体领域国际传播人才仍然非常有限。

  第二,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建构仍然需要加强。在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需要内外有别,需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更需要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这样才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真正走进对方的内心。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还不够“接地气”。传播不等于宣传,不能高高在上、一味灌输,需要用平等的语气和受众接触,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注重交流和沟通,才能引起受众共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好中国故事”六大突破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上转变思维观念,创新思路举措和方式方法。需要聚焦以下方面。

  第一,场域。在进行外宣传播的时候,对不同国家和地区要针对性地采取策略,做到“一国一策”。众所周知,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秉赋是不一样的,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等也都不一样,我们不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声音、同样的体量去讲中国故事,需要地区化、国别化,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在故事内容、传播方式、讲述方法等方面增强针对性,而不能追求某种过于普遍的单一的方案或者方式。

  第二,位置。为了不被美西方国家“带节奏”,需要强化位置意识,需要以我为主来设置议题。在宏观层面,要积极针对全球开放合作、改革完善全球治理、拓展全球伙伴关系、管控中美战略竞争、推动周边区域合作、处置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维护战后国际秩序、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东亚经济合作、落实中非发展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等重要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邀请更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让中国能够发挥更为积极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微观层面,要学会换位思考、平衡中外,聚焦具体细节。比如气候变化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在这方面中国有很多成功经验,可以在这一领域加大力度,下足功夫,积极发声,更多发声。综合来看,在议题设置上要逐渐实现以我为主,尤其是在美西方国家媒体比较强势的情况下,不能随波逐流,否则就容易陷于被动。

  第三,节奏。由于国际环境瞬息万变,在每个重要时段、节点都是有主题的。除了全球携手抗击疫情主题,接下来还可以聚焦经济复苏领域。这方面有很多故事值得挖掘,比如全球如何应对粮食危机。根据联合国相关预测,非洲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面临粮食危机。对此,可以主动出击,在这些国际关注的重点议题上,开展研究和探讨,积极推动南南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减贫脱贫和解决粮食问题,争取更多的国际舆论支持。

  与此同时,在设置议程上要有体系性的故事线,这个故事线就是中国如何在全球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讲好中国如何真正地为世界、为全球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是故事主线。掌握好这个节奏,才能以更有效的方式,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第四,方式。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更需要注重“民间”因素,加强人文领域的交流,进行文明之间的对话。要通过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讲给对方听。不能老是只说给自己听,这样起不到实际效果。因此要转变思路,说的不光要让对方听到,让对方理解,更要进入对方的内心,要让对方理解认同。

  要实现和对象国一起“讲好中国故事”的良好效果,这就需要争取对象国受众帮助一起讲,否则就会困难重重。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通过多交流、多沟通,让更多对象国受众内心喜欢和认可,使他们走近中国、了解中国。

  与此同时,也要关注青年的力量。青年是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也是未来国与国交流的主力。习近平总书记在8月10日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中,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不仅要有内容上的顶层设计,也要全盘规划内容的制作工作;既要有追求流量的内容,作为对舆论战的及时回应,同时也要有长效性的规划,这样才能达到久久为功的效果。

  第五,情境。在国际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用说教的方式。李子柒之所以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李子柒实现了“共情”,只有“共情”才能“出圈”。李子柒所讲述的故事,尽管是中国式乃至东方式的,但是却是全球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每天都要去面对的日常生活,非常具有“烟火气”,这就容易产生“共情”的效果,这才是她成功的真正秘密所在。通过人人都可以懂的故事,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记录一年四季的变化,这些再“接地气”不过的事情,可以让全球的网友产生共鸣。

  第六,介质。现在的工作重心也不能完全聚焦在“新生代、新媒体”。新媒体确实应该是工作的重要突破点。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对传统媒介进行再挖掘。现在处于一个信息过量的时代,大众对流媒体尤其是对碎片化的新媒体,往往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特别是对于一些精英群体而言,他们往往还是喜欢选择被优先筛选过的传统媒体。在探索推进新媒体传播的同时,也应该思考如何才能在传播过程中引发受众的思考并让他们印象深刻。传统媒体特别是报刊杂志的发行针对对象不一样,主要还是聚焦在精英群体,所以同样值得加以重视。

  (作者系华侨大学世界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