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的探索与建议
2022年NO.3 研究与探讨 作者:谭晶

  近年来,武当武术文化备受海外民众青睐,通过选派武当武术传承人、武当功夫团传播武当武术,推动中华武术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有效实践,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取得了良好成绩。目前,武当武术以传承文化与健康养生的理念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总结武当武术“走出去”的实践经验,对于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具有一定意义。

  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实践

  以武当武术文化为载体,讲述中国故事、湖北故事。武当文化是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内核,涵盖宏伟的古建筑群、珍贵的道教文物、灵验的道教医药、典雅的道教音乐、玄妙飘灵的武当武术、健康养生的道教思想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华民族文化载体。新的历史条件下,武当文化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当属武当武术,它既能强身健体,又能帮助人们提升素质、找寻自我、丰富人生。通过组建武当功夫团,到海外进行交流展演,传播武当文化,展示武当武术的独特魅力,使海外受众对武当文化和武当山,产生特殊的亲近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强烈愿望、播下文化交流互鉴的种子。

  在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牵头,统筹协调各部门组织的湖北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中,武当武术作为湖北文化重要代表,先后参与 2016 年“荆楚文化海上丝路行”、2017 年“荆楚文化陆上丝路行”、2018 年“荆楚文化欧洲行”等活动,在意大利、捷克、匈牙利等国向欧洲民众展示湖北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彩魅力。罗马大学孔子学院学生罗伦表示:“我非常珍惜这样能够近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机会,这次活动坚定了我要学好中文的信念。”匈牙利前总理迈杰希•彼得说:“文化的首要本质是和谐,这次展演的武当太极体现了和谐理念,通过对荆楚文化的认知,可以更清晰地理解中国人民的和谐精神,希望未来匈中两国关系更加和谐。”

  以主流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华侨华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武当武术蕴含了深厚的道教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海外民众,特别是华侨华人,十分关注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裨益身心的作用。在太极拳入青奥会和申遗成功后,武当武术在海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推动武当武术文化对外交流,必须把握武当武术文化的特质,因势利导地引入道教养生和武当文化中独特的健身方式,以增强这一文化的吸引力,使武当武术文化的理念与思想融入到当地主流社会。

  近年来,武当武术与海外主流社会互动频繁。2014年,湖北省与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以“荆楚风、中俄情——湖北文化走进俄罗斯”为活动主题,开展了为期一年的部省对口合作活动。在莫斯科中国文化中心开展 4 期武当武术培训,主要教授武当太极拳、太极剑、武当养生功等,共培训俄罗斯学员数百人。武当武术在莫斯科大受欢迎。同年,受俄罗斯国际军乐节组委会邀请,武当武术表演团在莫斯科红场参加军乐节开幕式演出等系列活动,红场演出节目《太极》大获成功,展现了武当武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2014-2015 年,由湖北十堰市人民政府、武当山特区两委统筹,组建了 80 余人的中国武当功夫团,分赴德国、西班牙、南非、阿联酋、新西兰等 10 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沃尔沃环球帆船赛演出活动,活动演出 210 场。该次演出活动,向世界展示了武当太极健康、和谐、向上的文化精髓,提升了武当武术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2015 年春节期间,武当武术代表团一行在日本长崎进行友好访问,向当地民众展示武当太极拳,进行示范教学,与日本长崎太极拳联盟展开文化、武术、旅游的全方位交流。

  在武当武术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中,海外湖北乡亲、华侨华人和中华武术爱好者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华侨华人遍及世界各地,社区武馆、武术团体众多,尤其是各类太极拳(剑)团体在华人社区和主流社会发挥了很好作用。

  以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为旨趣,注重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近年来,武当武术“走出去”以合作共赢、共享健康为行动指南,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一是成立武当武术协会海外分会。2014 年,俄罗斯人欧莎娜凯娅主动联系武当武术协会,在莫斯科成立武当武术协会莫斯科分会,合作开展武当武术培训教学。次年,武当武术协会先后派遣 4 名教练入驻俄罗斯分会进行教学工作,深受俄罗斯朋友喜欢,这成为中华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一个范例。2021 年 4 月,武当武术协会与法国武术协会签署了《武当武术协会与法国武术协会合作协议书》。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2015 年间,日本长崎太极拳联盟协会 2 次组团赴武当山进行太极拳(剑)的系统学习,日本长崎太极拳联盟和武当武术协会的交流互访活动现已升格成为宣传湖北、展示中国文化风采的重要对日文化民间交流活动。武当玄武派第十五代传人、武当山理阳内家武术馆馆长田理阳,1995 年开始招收“洋弟子”, 1999 年起他坚持每年到欧洲各个国家教授武当武术;每年,来自德国、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等多个国家的“洋弟子”都会来武当山学习武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截至目前,他已有 2 万余名海外弟子在学习武当武术、武当养生文化。2016 年,来自五大洲 19 个国家的 29 名海外华文媒体人聚焦武当山,介绍武当文化,扩大了荆楚文化知名度。三是推行校地合作办学。武当武术已成为海外孔子学院武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中武术课程主要教授武当剑、内家拳、太极拳等;克鲁日孔子学院主要教授武当太极拳;杜塞尔多夫孔子学院邀请武当玄武派武术学校校长奥古斯丁进行武当功夫讲座;吕勒欧孔子学院学生展示武当功夫。这些都反映了武当武术文化在海外孔子学院推广的成果。

  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困境与出路

  当前,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的现实困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和国际文化交流容易被曲解、误读,造成当前文化交流较为敏感;二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国际间的线下交流处于相对停滞状态,线上的文化交流效果还相对受限;三是武当武术文化自身体量庞大,外在文化产品与内在文化精神涵盖颇为广泛,拳械体系庞杂,理论研究发展迟缓,消耗了武当武术发展的源动力;四是对外传播创新动力不足,适应新形势的中华武术海外传播体系还没有很好建立起来。

  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优秀文化的海外交流,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发力,重点支持汉语、中医药、武术、美食、节日民俗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代表性项目走出去。2020 年,太极拳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年,武术成为第四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正式比赛项目,设置了男女长拳全能与男女太极拳全能 4 个小项。

  有鉴于此,新时代武当武术“走出去”应该牢牢抓住文化交流中的“四性”:一是针对性,太极拳在全球发展趋势良好,武当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代表性拳种,有针对性发展武当太极拳等拳种有助于明确武当武术“走出去”发展方向;同时,注意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采取灵活各异的传授方式,以达致最佳效果。二是民间性,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主要以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学术团体和个人等方式参与各类文化对外交往活动,使民间文化交流成为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的主要途径。三是国际性,正确把握当前的国际形势,遵循国际传播的规律,讲好中国故事,聚焦武当武术的文化底蕴和国际传播力,唤起国际社会对武当武术文化的情感共鸣。四是公益性,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创建面向全球、提供公益性的文化服务渠道,进一步增强武当武术文化的国际吸引力和感召力。对于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我们深感任重道远,充满信心。

  推进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的建议

  武当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湖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当前,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如同中华其他文化对外交流一样,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形势,识变求变,总结以往经验做法,变中求发展,做好推动武当武术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这篇大文章。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做好顶层设计,将武当武术文化纳入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整体考虑。

  把握交流原则,坚持一国一策和效果优先。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背景下,武当武术“走出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国度的文化,互相学习、平等交流,体现武当武术文化的“以德为先”,激发人们的尊重意识。分类施策,实现武当武术在各国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完善传播体系,重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一是培养品学兼优、术道并重、兼通中外的武当武术传承人。二是在全球特别是重点国家和地区有序推进武当武术学校建设;同时推进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的海外武当武术传播者。三是建立健全相关考核标准和机制,增强武当武术的竞技性和观赏性,加深武当武术传播者对武当武术技能与文化内涵的理解。四是创新武当武术在海外的教学理念与方法。五是充分调动海外武术组织、社会习武团体积极性,特别是充分发挥华侨华人作用,构建武当武术海外传播的协同网络。六是完善武当武术协会组织体系,加强对世界各地武当武术协会、武术人才的联系、团结。

  创新方式方法,构建武当武术文化交流平台。一是组织全球武当武术优秀拳种传承基地的产学研体验活动。二是打造武当武术文化海外品牌活动。三是加强数字化武当武术文化项目的建设,传播武当武术文化精品内容,以实现武当武术承载的中国文化向上向善正向价值理念的深度输出,广泛增强世界民众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对中国人的理解和好感度。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