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展示、宣传、推介涉侨文物的新探索
2022年NO.6 研究与探讨 作者:臧杰斌
涉侨文物是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在祖(籍)国、住在国生产、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体现华侨华人历史文化的物品和遗迹。涉侨文物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和世界移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华侨华人对民族解放、国家发展、中华文化传播作出的重要贡献,体现了华侨华人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传承中华文脉以及融合革命文化、世界移民文化和住在国文化中所发挥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涉侨文物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价值内核,散布于世界各地,展示了中华文化开枝散叶、走向世界的过程,是跨文化交流融合的典范,证明了中华文明契合当代社会的全球化精神和国际移民大趋势。研究、展示、宣传、推介涉侨文物有利于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利于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要求,有利于宣传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价值观理念,有利于新时代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有利于践行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
涉侨文物分布于世界各地,发光于海内外涉侨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推介之中。在国内近百家涉侨博物馆和海外为数众多的涉侨博物馆中,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以下简称“侨博”)作为我国首家全面展示中国人海外移民历史和现状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发挥对涉侨文博行业的引领作用。自2014年10月落成以来,侨博秉持为侨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的宗旨,履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文明单位、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性教育活动场所的职能,始终致力于探索如何面向国内和国外,面向普通观众和海内外侨胞,更全面更准确更生动地研究、展示、宣传、推介好涉侨文物。
线下发力:紧密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着力打造“主旋律”+“新热点”+“侨元素”三位一体的涉侨原创展览体系,让近现代涉侨文物不断彰显时代价值
近几年来,侨博推出一系列主旋律展览:一是2018年在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华侨华人与改革开放主题展览,彰显华侨华人为改革开放作出的重要贡献,展览中使用了涉侨文物113件(套)。二是201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成功举办展览,展示华侨华人作出的重要贡献。展览在国博举行,使用涉侨文物278件(套),其中侨博馆藏269件(套),国博馆藏9件(套)。三是2020年围绕新冠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中心任务,推出“亲情中华 战疫有侨”——海内外侨界凝心聚力抗击新冠疫情主题展、“追梦中华——侨与脱贫攻坚网络主题活动成果展”,大力宣扬华侨华人在抗疫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两个展览大量采用图片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如抗疫展展出了图片、视频、资料、涉侨文物共计2396件。四是2021年联合江门市五邑华侨博物馆,举办了“家国情怀寄尺素——江门五邑银信(侨批)专题展”,深入挖掘侨批银信中的爱国故事、民族故事、家风故事、诚信故事,开幕当晚《新闻联播》报道相关消息,被中纪委网站等媒体网络平台报道,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跟进作了专题采访报道,引起较大反响。展览使用涉侨文物162件(套)。2021年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策划制作了“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和“纸上风云五十年——《美洲华侨日报》(1940-1989)特展”两个展览,既从宏观上生动展示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沧桑历史,又从微观上挖掘讲述华侨华人与中国共产党的感人故事。前一个展览共使用涉侨文物349件(套),后一个展览依托馆藏珍品,共使用涉侨文物120件(套),并入选2021年度北京市博物馆优秀展览。五是2022年在北京冬奥会举办之际,策划推出的“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成为侨界和文博界的热点。展览中共使用了515件(套)涉侨文物。
在这一系列具有浓郁“侨”味的主旋律展览中,侨博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充分发掘馆内外涉侨历史文物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侨界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抓紧搜集当下的涉侨文物资料,通过加强策划、整合力量,以贴切的主题阐释和艺术化的展览方式,发挥出文物服务大局的功能和跨时空的永恒魅力。结合时代主题,举办展览、提升涉侨文物影响力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更多华侨华人发现身边的涉侨文物,感召更多的华侨华人将涉侨文物捐献给侨博。由此,围绕涉侨文物,形成了从来源到展览的开放性生态链。
线上突破: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大力走“互联网+”的道路,推进网络化传播,让近现代涉侨文物的教育辐射功能呈几何级放大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文博行业带来了极大冲击,很多博物馆频繁闭馆或限流。这种冲击对于侨博尤为强烈,在疫情防控要求下,海外侨胞进不来,展览也走不出去,博物馆门可罗雀、观众寥寥。但危机中孕育着新机遇,这场危机也为博物馆催生了新业态,文物网上赏析、展览网上展示、讲解网上直播等新模式喷涌而出。侨博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手段,探索出了一条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之路。
一是推出“云游侨博”网络直播品牌。创新开展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多语种、多方言、多平台、成系列的网络直播活动。自2020年4月28日推出至今,“云游侨博”已成功进行了53期95场直播活动,累计在线观看人数达7633万人次,覆盖69个国家和地区。从刚开始设计的中英日文3个语种直播,发展到中、英、日、俄、德、法、西、印尼等8个语种,闽南语、广府话、客家话和潮州话4种方言的多语种多方言直播;从独家直播,发展到联合福建、广东等地的涉侨类博物馆进行直播;从开始只有5家融媒体平台参与直播,发展到目前已有央视频、东南网、华人头条、北京时间、厦门卫视、羊城派等近20家国内知名平台,并延伸到脸书、优兔等海外平台,初步建成了较为稳定的融媒体平台矩阵;从以基本展和临时展为依托,发展到结合特殊时间节点和观众需求,结合馆内直播和侨乡直播,结合展览内容和文艺元素,充分挖掘素材,成系列的直播,突出爱国爱侨爱乡主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提升了博物馆的形象和知名度。目前该品牌已完成了商标注册。
二是成功建成VR网上展馆。侨博VR网上展馆2020年7月立项,经过三个多月的开发、修改完善和测试,在当年11月4日正式上线。运用720度VR全景技术,将侨博整体风貌完整呈现,展现珍贵的文物资料、历史图片,生动还原馆内展览,实现“云看展”,为海内外观众提供了一个更安全便捷的观展方式。VR网上展馆建成以来,不断推进内容更新,陆续将17个临时展览搬到线上。截至目前,网上展馆浏览量为531万人次,日均1.25万人次,其中海外浏览量为351万人次,占总浏览量的66.21%。
三是依托融媒体平台,积极开辟宣传展示新阵地。侨博先后开通了新华号、抖音号、微信视频号,打造宣传展示的新窗口。在这些新的展示平台上,侨博不断挖掘馆内素材,整合全国各涉侨博物馆资源,围绕涉侨文物制作了许多具有“侨”特色的短视频,深受海内外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的喜爱。近两年来,侨博在抖音号上陆续发布了39个短视频,在微信视频号上发布了15个短视频。
在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中,将涉侨文物从库房、从线下搬到网上线上,展示效果无限放大,打破了时间空间和疫情的限制,也让侨博的展示服务理念从原来开门迎客、等客上门的被动思维,转变成主动送展、服务到家。
整合资源:充分整合各涉侨博物馆和各地侨联组织的力量和资源,让各地的近现代华侨文物组团亮相,真正活起来
涉侨文物散布于世界各地,绝大多数属于近代以来华侨华人日常工作生活的普通物品,本身价值不高,但蕴含了丰富的华侨创业奋斗、海外生活、爱国爱乡的感人故事。侨博深切地体会到整合全国涉侨文物资源,抱团取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年来,我们以组织体系建设为基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充分调动全国各涉侨博物馆的积极性,发挥各地侨联组织作用,达到整合、盘活全国涉侨文物资源的效果。
以组织体系建设整合涉侨文物资源。
一是发挥专委会的行业互助功能。作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涉侨博物馆,作为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和秘书处所在单位,侨博不断推动专委会成员单位数量扩容,成立十年来,已有22家成员单位、7家联系单位。专委会以制定行业规范标准、联合研究、联合办展、联合培训等方式,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涉侨博物馆成员单位联合起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在涉侨文物定级标准、挖掘涉侨文物线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是用好分馆资源推动协同发展。侨博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博物馆在总分馆制度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前期做好调研、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循序渐进,通过严格准入审批,2022年计划第一批挂牌6家分馆。在分馆体系建设中,以资金加项目的合作方式,带动藏品、展览、社教、宣传、信息化建设、学术研究与交流等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优化组合。其中,总分馆之间的涉侨文物信息整合利用是最重要的工作。
三是利用侨联组织资源拓展涉侨文物征集渠道。侨博作为中国侨联的直属事业单位,自筹建以来就重视利用中国侨联内联和外联平台,对外加强与世界各地侨团和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络,对内推动地方各级侨联和重点侨乡建立涉侨文物征集联络员制度,完善涉侨文物的征集鼓励奖励机制,不断丰富涉侨文物数量,提高涉侨文物质量。
以项目合作盘活涉侨文物资源。
在整合全国涉侨文物资源的过程中,侨博始终坚持以具体项目维系合作纽带,防止合作空化,切实盘活全国涉侨文物资源:一是通过巡展提升涉侨文物的影响力。比如,2021年,“百年航程 赤子侨心——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先后在澳门、江西上饶、北京华侨大厦巡展;2022年的“共筑梦想 同赴未来——华侨华人与冬奥主题展”,通过与辽宁、黑龙江、江苏等省侨联合作,在当地同步巡展。二是通过举办主题活动,挖掘推介涉侨文物内含价值。2021年,在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成员单位和各地侨联范围内举办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比赛,收到投稿近60篇,其中有相当部分围绕本馆涉侨文物,讲述华侨故事,弘扬华侨精神。去年,侨博还在上海成功举办了“赤子侨心跟党走——2021年‘侨博杯’讲解比赛”决赛,全国各涉侨博物馆24名讲解员参加比赛。讲解比赛作品多以涉侨文物来讲华侨故事。征文作品和讲解比赛视频,均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反响热烈。三是通过创新联合展示方式让涉侨文物活起来。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会同全国10家涉侨博物馆开展了“云游侨博•馆长话藏品”直播活动,依托侨博网上展示活动品牌——“云游侨博”和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各成员单位的丰富馆藏资源,以各馆馆长讲涉侨文物藏品的方式,为观众在线上介绍博物馆镇馆之宝和特色藏品,分享藏品见证的侨史故事,弘扬蕴含在藏品背后的爱国主义精神,带领观众“云游”涉侨博物馆,获得广泛好评,直播累计在线观看量达249万人次。
深入发掘:精心策划组织重大课题调研活动,推出一批有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深刻阐释近现代涉侨文物的文化内涵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涉侨文物是一座亟待开发的宝库。侨博在以各种形式展览展示涉侨文物的过程中,致力于探索以涉侨文物为中心,构建藏品征集、藏品研究、原创展览、学术出版、学术交流的良性运行模式,以此延续展览展示效果,进一步深入发掘涉侨文物跨时空的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审美风范,展示中华文明特别是华侨群体、华侨文化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近年来,侨博围绕涉侨文物,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一是组织重大课题研究。2020年和2021年,连续两年组织馆内力量,挖掘馆内资源参与中国侨联的调研课题,分别以《“云游侨博”——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公众服务网络化发展的创新思考与实践探索》和《新时代涉侨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思考——全国涉侨博物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两个课题获得中国侨联二等奖;二是藏品图录出版机制。在涉侨文物展出和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每逢大展都要出版藏品图录的机制,如2019年,与国家博物馆联合举办“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后,两馆联合出版了展览图录;2021年,整合全国各涉侨博物馆馆藏资源,在侨博官网推出《侨光异彩——藏品见证的侨史》网上涉侨藏品图文展示专栏的基础上,出版了《侨光异彩——藏品见证的侨史》,该图录以涉侨文物藏品的实证,展示了华侨华人历尽艰辛在世界各国谋生创业、经商致富的同时,致力于多元平等、融合发展的奋斗历程。三是培育研究力量。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鼓励馆内和各涉侨博物馆工作人员投入研究,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培育出了一支有水平有朝气肯下功夫的涉侨文物研究队伍。比如,今年与《文物天地》学术期刊合作,组织馆内及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成员单位青年业务骨干撰写学术论文,出版华侨文物专辑特刊;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合作,深入挖掘涉侨文物历史文化价值,广泛搜集华侨人物故事,组织馆内干部和中国博协华侨博物馆专委会成员单位为《人民日报海外版》“百年航程 有侨精彩”专栏提供稿源,目前已发表文章51篇。四是创办研究刊物。今年2月,经过精心准备,创办了侨博的第一本刊物——《华侨博物馆通讯》,为展示涉侨文物研究成果、宣传推介海内外涉侨文物开辟了新阵地,目前通讯已出6期。
涉侨文物是中国文物里具有独特历史文化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载了华侨艰难的创业史和浓厚的家国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深入发掘研究、精心策划展示和广泛宣传推介涉侨文物,是侨博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
(作者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馆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