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中的华侨精神
2023年NO.3 研究与探讨 作者:李明欢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这是对中国文化特性、中华文明精神的深刻总结。
遍布世界各地的6000万华侨华人在中国及其住在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有目共睹的特殊作用,历经千百年东西风云变幻凝练而就的华侨精神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中梳理、剖析华侨精神,处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性熠熠生辉。
连续性:慎终追远,薪尽火传
当今世界唯有中华文明历五千年而不衰,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中国人劈波斩浪,走向世界,同样源远流长。数千年来,华夏儿女奔赴世界各地,开拓发展,但始终保持着对中华文化的情怀和传承,华侨精神生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
史书记载,早在汉代,就有当时的中原先民“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赉黄金杂缯而往”。更重要的是,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在世界不同地域立足扎根,开拓发展,却始终情怀桑梓,信守中华文化之根。
从北美的大都市如美国的纽约、加拿大的温哥华,到享誉世界的欧洲文化名城如伦敦、巴黎、罗马,从澳洲的政治文化中心如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新西兰的奥克兰,到非洲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如毛里求斯的路易港、南非的开普敦,更遑论东南亚各国的主要城市,到处可见彰显着中华文化元素的大大小小的唐人街,成为华侨华人在异国他乡保持中华乡愁情怀的地标。
走近唐人街,你可能看到入口处矗立着高大的中华传统门楼或牌坊,你可能闻到鳞次栉比的中餐馆飘出中华美食的诱人香味,再往前走,你可能还会发现中文学校、华人社团的牌匾和建筑。而且,近年来各国各地唐人街商店更因出售大量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而吸引着络绎不绝的顾客流,在一些城市还进一步建立起了规模宏大的华人商城。
回首漫漫历史,有些国家的唐人街也曾历经劫难,但是,当地华人总能在艰难中奋起,浴火重生,实现凤凰涅槃。世界各地数以百计之唐人街能够历久弥新,实在是当地华侨华人绵延不绝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
继往开来,不断有在国外生活几代、十几代的唐人街后裔回到故乡中国溯源寻根,他们中有的人已经不会说中文,有些人甚至因为祖辈与其他民族通婚连眉眼肤色都发生了变化,但是,祖祖辈辈口耳相传的根脉记忆,令其心中仍然存留着对于中华文化、对于故乡故土延绵不绝的亲情。
慎终追远,薪尽火传,中华文化能够伴随着华侨华人走向世界各地,并且能够在不同的地理、文化、制度环境中代代传承,正是中华文化坚忍不拔之连续性业已深深植根于华侨精神的生动体现。
创新性:敢为人先,锐意进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民族的创新开拓精神在华侨华人身上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敢闯敢拼,锐意进取,是推动当地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为住在国的繁荣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千百年来,一批批、一群群华夏先民从中原内陆来到海边,又从面海,下海,淘海,入海,“过洋贩番”到跨海定居,其所体现的正是先民们对海洋从无知、畏惧到认识、开发乃至利用的进程。浩瀚无垠的大海曾经是人类发展的障碍,但是,当泛舟大洋成为可能时,人类的生存空间就大大拓展了。哪个民族能够率先跨海越洋,哪个民族就能够获得更广袤的生存空间。历代华夏先民向海而生,越洋重建,留下了敢为人先的历史华章。
东南亚是历史上中国人最早迁移立足的地域,也一直是海外华人居住最集中的区域,近现代东南亚的建设发展无不彰显着华侨华人富于创新的智慧和勇于拼搏的精神。
新加坡是中国之外唯一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是历史上“下南洋”之中国人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一代又一代跨洋拼搏的华人来到这个小海岛,他们自上岸伊始,就投身于海岛的拓荒、开发、建设、发展。新加坡作为一个资源短缺、地域狭小的国度,当今能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宁,展现出小国大作为,在国际上享有良好声誉,新加坡华人族群功不可没。
今日马来西亚的重要城市如槟城、诗巫乃至首都吉隆坡,在一两百年前也都还是瘴病肆虐的穷乡野岭,同样是一代又一代敢为人先的华人在那里披荆斩棘,垦荒造田,开发矿山,种植橡胶,进而建立起对外联通的商港和近代化的城市。为了纪念那些为早期马来亚城镇开发建设作出特殊贡献的先贤,今天马来西亚的不少街道都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成为华人作为马来西亚的开发者、建设者和贡献者的历史见证。
进入20世纪下半叶,在东南亚社会经济驶入现代化的进程中,东南亚华侨华人更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上世纪70年代率先发展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外向型工业,还是在八九十年代后因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与技术密集型转化,东南亚的华人企业家们都当之无愧地昂首于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潮头浪尖,展现出了令世人瞩目的前瞻性和勇于创新的开拓性,大大提升了所在国家民族经济的整体水准,改善了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功勋卓著。
统一性:反“独”促统,矢志不移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在当代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心中,中国是他们共同的祖(籍)国,是他们的根脉所在。华侨华人始终坚守一个中国的核心利益,积极维护中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统一的声音,为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早在1973年,目睹一小撮敌对势力试图抢占中国的钓鱼岛而兴风作浪,美国一批华人就奋起组织“保钓运动”,并发起组建了“华府中国统一促进会”(后改名“华盛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反对任何企图分裂中国国土和主权的倒行逆施。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海峡两岸民众要求打破隔绝僵局、开通两岸民众交往的呼声日渐高涨,美国华侨华人又相继在不同区域组建了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探索中国和平统一的路径,推动中国和平统一进程。
进入90年代,台湾岛新上任的地区领导人公然鼓吹“两国论”,致使两岸关系全面倒退。海外华侨华人对此义愤填膺。1999年欧洲华侨华人联合成立了“欧洲和平统一促进会”,次年,该会在柏林召开了首届“全球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的华侨华人,及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地区代表共600多人参加会议,大会发表共同声明,呼吁全世界中华儿女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努力奋斗,吹响了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的嘹亮号角。2005年中国正式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启始动因也源自一位英国华人之首倡。
时至2022年,全世界华侨华人已经成立了220多个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遍布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华侨华人反“独”促统大会已经在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泰国、奥地利、西班牙、巴西、意大利、南非、菲律宾等国以及中国大陆和港澳地区先后召开了20届大会,向全世界传达了全球中华儿女维护一个中国、反对“台独”“藏独”“疆独”等任何分裂行径的坚强决心。
矢志不渝地维护中国的统一,同样是华侨精神的核心所在。
包容性:海纳百川,博采众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包容开放,和而不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特性。
海外华侨华人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伴随着走向世界的华侨华人而与不同文化融会贯通,既坚守中华文化的核心内涵,又与华侨华人所在国家的本土文化交流互鉴,在博采众长中不断丰富发展,是华侨精神的特色所在。
马六甲是历史上较早形成下南洋中国人聚居发展的重要港口区域。早在15世纪,马六甲华人社群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娘惹文化,并且流传至今。娘惹文化是中华文化与马来、西方等多元文化因素相互融合形成的特殊文化:其语言是马来语、闽南话再掺杂一些英语等其它语言混合而成;其美食,是将中国菜肴的基本烹饪手法与南洋香料、马来食材相结合;其建筑,是将闽南建筑的前廊、天井、门窗等与马来式屋檐、欧式梁柱等相结合;至于他们的礼仪习俗更是丰富多彩,既有传承自中华故土的礼仪如婚嫁时穿红戴冠,清明时祭拜祖先,虔诚敬奉妈祖、关公等源自中国民间的神灵,同时也会按当地习俗在门口奉一神龛,诚心祭拜马来的拿督公。
再以如今遍布全球的“中餐文化”为例。中餐馆伴随着走向世界的中国人而开遍世界各地,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的数据,中国本土之外有近70万家中餐馆,中华餐饮文化已经成为世界餐饮文化不可匮缺的组成部分。有意思的是,当初出国门的中国新移民或中国本土游客走入外国的中餐馆时,往往抱怨那里的中餐“变了味”“不地道”,其实那正是不同国家的中餐馆在保持中餐基本特色的同时,又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当地餐饮元素的结果,实现了中华餐饮文化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能够成功落地生根的创新性发展。事实证明,唯有如此,中餐方能真正走入异国他乡的寻常百姓家,并被数以亿计的民众所接受,所喜爱。
从数百年前的娘惹文化到今天那些“变了味”的中餐食谱,无不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华侨华人在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朝夕相处中,既充满自信地坚守中华文化之根,又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当地文化,充分体现了华侨精神的包容性。
和平性:求同存异,诚信修睦
人类历史上的人口迁徙,不论其肇始动因如何,也不论其最初客观效果怎样,其深层影响总是自下而上地增进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与沟通,由表及里地促进不同文明的交融与进步。在近代以来中外交往的历史进程中,华侨华人作为一个跨越国境与文化的移民群体,伴随着时代风云的翻卷变幻,伴随着祖(籍)国的荣辱盛衰,从艰难求生的“过客”,到落地生根的公民,活跃于中国与住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之中。就总体趋势而言,华侨华人和其他跨境跨国移民群体一样,打心底里更真诚地希望能与异国他乡民众友好相处,更珍视和平安宁的生活环境。中华文化中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同样体现在华侨华人异域谋生的生命历程中。
郑和下西洋,带领的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庞大船队,但是,他们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却没有占领它国的一寸土地,没有劫掠它国的一分财产,而是秉承厚往薄来的理念,弘扬中华文化,广交四方朋友。如今在东南亚各地遗存的三宝井、三宝庙、三宝公神像等,记载的正是郑和船队与沿途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
历史上下南洋、赴金山的华夏儿女们从未靠武力开疆拓土,而是在异国他乡耕耘拼搏,与当地民众共谋发展,甚至在交友通婚中实现深度融合。例如,被尊为菲律宾国父的何塞·黎萨是从福建晋江下南洋之乡民的后裔,而泰国曼谷王朝从第一代拉玛一世王起就拥有华人血统。
“亲诚惠容”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交往中秉持的重要理念,在华侨精神中也得到充分体现:亲,体现在华侨华人与住在国民众之间讲平等,重感情,增友情;诚,体现在华侨华人与各国民众交往中以诚相待,利用了解双方乃至多方社会文化的优势而发展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联系,搭建融会互通的桥梁;惠,体现在华侨华人与住在国民众的互动建立在共融、共存、共发展的基础之上;容,体现在华侨华人与住在国民众的相处中具有的开放胸襟,求同存异谋共荣。
古往今来,与当地民众和平相处,共谋发展始终是华侨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因融入伟大时代精神而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展现永恒魅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实质,也是历经世代风雨铸就之华侨精神的精髓所在,是千百万华侨华人共同的理想与现实追求。华侨精神的凝练与传承,将助力中华文明在中国之外更广大领域的传播,更因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而生生不息。
(作者系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