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撷英篇   > 正文

朱棣文——美国华裔新任能源部长
2009年No.1 撷英篇 作者:张冬冬

  “我渴望成为总统当选人团队的一分子,这个团队相信我们必须修复经济,踏上向永续能源迈进之路。”在2008年12月15日被奥巴马正式提名为美国新政府能源部长——朱棣文的演讲中,尽管声音不高,但他的承诺充满坚定。

  作为新内阁成员,朱棣文已于今年1月20日陪伴美国新任总统一同上任,并掌管美国的核武库和美国能源的明天。无疑,他将成为奥巴马内阁最具代表性的华人面孔。

  时间回溯至1948年2月28日,当时任华盛顿大学化学工程教授的朱汝瑾在移居美国圣路易斯第六个年头喜获爱子的时候,也许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长着一双漂亮大眼睛的男孩会在49年后获得诺贝尔奖;或许更不曾料到,就是这个孩子,会在60年后进入美国内阁主掌能源工作。

  或多或少,作为中国移民的第二代,进入美国内阁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诚如《纽约时报》所说,朱棣文的亚裔背景有助新内阁呈现多元面孔;亚裔背景的朱棣文进入新内阁显示了美国政治社会的多元、包容与开放,这一点,美国人用选票成就了“黑人总统”已是很好的佐证。

  事实上,重新审视朱棣文的成长、学习及科研经历,他的“随意的徜徉”中或多或少能够折射出华人在美国融入主流、步入政坛路上的不同风景。

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予的自由度

  童年的朱棣文就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他的房间内堆满了自己动手制作的东西:肥皂捏的动物、纸折的飞机、木雕的军舰、积木搭的“宫殿”以及被拆得面目全非的玩具,更有用许多复杂零件组装起来的既叫不上名称也不知有什么用途的古怪机器……动手的过程使他的机械、物理常识更加丰富。

  幸运的是,身为科技人员的父母对他的这一切举动充满鼓励。从不会对他说“你得把那些垃圾扔掉”,即使在试验中损坏了家俱,也会安慰他“没关系,还能修好,继续玩你的吧。”同样,朱棣文“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惯也得到朱汝瑾夫妇的支持,在他们看来,孩子读什么书大人不必关心,只要孩子爱读书就好。

  朱棣文非常感谢父母在学习上给了他们很大的自由度。在回忆这段经历时,朱棣文说,动手本身和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经验、能力,对解决我日后所面临的瓶颈,有很大的助益”。

  朱棣文获得诺贝尔奖后,他的专业同行、中国量子光学家王育竹教授说:“朱棣文身上体现出来的另一过人之处是他的动手能力极强。他对与实验物理相关的光、机、电的基本实验方法非常熟练,不少实验他不但能设计而且能自己制作出来,许多实验别人做不出,而他能做成功。这次获奖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系列难度极高的实验,如果仅仅有好的想法而做不出来,可能就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了。”

开放式教育给予坚强自信的品质

  如果说来自于父母身上的刻苦、勤劳和谦逊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话,那么美国的开放式教育则更多地造就了朱棣文的幽默、风趣和自信,诸多朋友般的老师更让他受益匪浅。

  进入中学后,一位曾获美国国家教学奖的教师吸引了朱棣文,因为许多极为枯燥沉闷的物理学公式通过这位教师讲解后总是显得活灵活现,趣味十足。自然而然,这位名叫托马斯•迈纳的教师所教授的物理课也大大激起本身就喜欢动手的朱棣文的兴趣。

  朱棣文在这位教师鼓励下,动手制造出一个物理钟摆,并用它精确测量了重力加速度之后,他更对物理学情有独钟。在选择大学的时候,朱棣文违背了父亲对他“做一名伟大建筑师”的期待,进入了罗切斯特大学物理系。所幸,他的父亲支持了他的选择。

  大学时的朱棣文成绩就非常优秀,在他看来,“我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但我习惯于和自己的内心交流,我对这些有真正的感觉。”

  1970年,获罗切斯特大学数学、物理学学士学位的朱棣文考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成为实验物理学大师欧根•康明斯教授的研究生。朱棣文认为,他从康明斯那里得到的种种教益之中,最大的是使自己成为一个信心十足、乐观顽强的人。康明斯总是对他,也对每个学生说,“你是非常棒、非常优秀的,你肯定能做好。”

  唯有一次,朱棣文草草写了一篇论文交上去,被教授狠狠训了一顿,并让他拿回去重写,自尊心极强的朱棣文牢记至今。后来他怀着感激之情回忆说:“康明斯创造了一个奇迹,他对我的信任造就了我。”

  朱棣文一直记得在贝尔实验室时老板对他说过的话:“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甚至可以不是物理方面的,不要立即做事情,花六个月的时间和周围的同事聊聊沟通,只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正是在这种开放的环境下,朱棣文认为,自己的同事有5到6个人会获得诺贝尔奖,十几个会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朱棣文也把这种朋友式的关系带给了自己的学生,他的一位研究生说:“朱棣文很有幽默感,我们在做实验中总有许多糗事发生,师生之间就经常拿这些事互相取笑。”

  朱棣文和他的导师一样,重视每一位学生,热心利用一切手段向他们传授知识,交流思想情感,诱发他们的潜能,将学生引向成功之路。每当学生满腹疑问求教于他时,朱棣文并不直接回答,而是能够抓住要害进行反问,让学生顿悟症结所在。

走过的路都像是一场“随意的徜徉”

  朱棣文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历史访谈”节目中,称自己走过的路像是一场“随意的徜徉”。

  近年来,中国国内一些名校为防止近亲繁殖学术僵化,明文规定本校学生不允许留校,或控制在极小比例,素来恪守教育质量的美国高校则更为严格。然而在完成研究生和博士后学习时,朱棣文已是一个年轻的物理学家。伯克利分校领导认为“他太优秀了”,破例要他留校任助教。

  或许对于“学术僵化”有着同样的担心,1978年秋,朱棣文辞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院,进入举世闻名的贝尔实验室工作,因为那里给他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让他不受任何限制地去做自己钟爱的物理学实验。

  朱棣文说:“除了妻子外,每个好的科学家都有一个‘情人’——科学研究。”“我喜欢数学和物理,我的快乐在于把整个世界变成物理公式。”

  借贝尔实验室的有利条件,朱棣文度过了令他终生难忘的9年时光:成功地观测到激光脉冲中原子的信号,并对它们进行了精确的测量;在激光冷却和捕陷原子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引起了物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重视。1986年,朱棣文用重新定向捕陷的激光束,使原子停留在随意移动光瓶而无泄漏原子的地方。这项成就,帮助朱棣文在1997年12月10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朱棣文说:“在我的学术生涯里,我已经很多次改变研究方向。我总是对学习全新的事物充满兴趣。” 当别的学者正沿着他的突破口继续开展对“原子捕陷”技术和原子本身的研究时,他却又对生物学发生了兴趣。

  就这样,朱棣文总是凭着兴趣跳换领域,然后和对同一个问题感兴趣的人在一起组队。他认为,做科学的激动人心的地方也在于此。“不必担心失败,因为你放弃的话,总有更让人激动的东西可以做。”

  重大成功也使得他开始在世界物理学界崭露头角,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以及斯坦福大学三所在全美乃至世界上都颇负盛名的大学同时给他发来工作邀请书,欢迎他前去任教。最终,朱棣文选择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市西南的斯坦福大学,到该校任物理学教授。

  1990年起,他出任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系主任,成为量子光学的权威。因研究成功激光制冷和捕捉原子的方法,于1993年获得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同年被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他被任命为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伯克利校园。在1997年获得诺贝尔奖后的自传中,朱棣文写道:“我当年离开伯克利,一去不返,直到今日仍有负罪感。但我相信伯克利是宽容的。”当时,他在写下这句话时,恐怕没有预料到七年后的“回归”。

  朱棣文本科就读纽约州罗彻斯特大学,不是哈佛、耶鲁一类的顶尖学府。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对此评价说,有时候,不是名校出身,反而没有负担和压力,可以更加自由地从事自己喜欢的研究项目,对一个年轻的科学家来说或许是桩好事。潘国驹说:“要知道,美国顶尖大学在学术上还是存在‘学霸’压制问题的,也有哈佛、耶鲁、斯坦福、伯克莱之类的派系之争,朱棣文少了这些派系麻烦,可以一门心思做学问。”

斯坦福大学成功在给予所有学生独立思考

  朱棣文在斯坦福大学足足度过了17年教学、管理、科研同步的生活。在媒体问及该校成功的秘诀时,朱棣文说,斯坦福大学给予了所有学生一种态度,使他们能独立思考,一旦有好主意,他们就白手起家创办公司而不考虑这将会有多少困难。

  他说:“这种态度就是只要有可能,我就可以做。我的同学做到了,那么我也能做。这同科学研究上的态度一样,你必须使你自己相信这是可能的,你不必模仿他人,我没有读过他的理论,但我有更好的主意,我就尝试去做,这就是自信心,自信心会让你成功,即使你没有受到过商业上的训练。”

  2004年,在伯克利分校的“历史访谈”节目中,朱棣文说,一个人在科学领域要想做好,第一点就是他必须真正感兴趣,因为他所做的是试图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他必须对这些有天生的好奇心,而且这些好奇心必须很顽固。因为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挫折,遭遇不被理解,研究者要对自己说“我不要放弃,我就是想找到答案”。

  朱棣文认为,年轻的科学家必须必须具备化繁为简的本领。他说:“当我们看文章时,我们要知道这篇文章的本质与精华是什么?有什么新的东西?不要去过多关注那些导出的公式和复杂的讨论,试着直接去找到问题的核心。”

  在他看来,“对事物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忆,而是将其简单化,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那时你就真正理解了。一旦你理解了,你就会很容易记住。”

  朱棣文认为,学者在科学研究中应该坚持自己的主见。他说,一开始你宣扬某件事情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认为你是错的,然后他们会说它没有什么价值,再然后他们说你并不是第一个发现的。你必须勇敢的对人们说“这就是我所想的”,继续走下去,甚至在你被证明是错了的时候,并继续努力改进你的实验,让它更完善。你必须让他们信服,这必须通过更多的讨论和更多的实验,因为实验才是最终的仲裁人。

  朱棣文还提醒研究者,每当有新的技术,新的工具出来时都要仔细的问自己,能用它做些什么?因为用新工具做东西,你成功的可能性比用老工具大得多,用老工具你必须比大多数人都要聪明才能做出有意思的东西。

谦逊幽默的物理学家能否影响未来?

  2009年元旦,被认为将顺利通过任命的朱棣文被《旧金山纪事报》选为“2009年10大受瞩目人物”。该报认为,他们在2009年会有重大影响,成为新闻焦点人物。此时,被提名为美国能源部长的朱棣文已飞往华府,为参议院能源与自然资源委员会元月13日举行的任命公听会预作准备。

  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或将改写该职位长期以来“名不副实”——由对能源问题一窍不通的非专业人士所担当的历史。奥巴马说,挑选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出任能源部长,意在表达新政府对科学的尊重。在此前,朱棣文曾公开批评:除非能源工作由专业人士而非政客承担,否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成本的目标将难以实现。

  其实,获得新当选总统的垂青亦非偶然。一方面,朱棣文作为诺贝尔奖得主,他在科学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作为斯坦福大学物理系主任、哈佛大学校长候选人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他在管理领域的履历也毫无瑕疵。另一方面,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作为美国能源部的多功能实验室之一,半个世纪以来,一直在许多学科的科学研究上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朱棣文执掌该实验室之后,主要从事高级能源技术、大气科学、室内外环境治理等项目,致力于攻克可再生能源的技术难关,大力发展碳中和能源。最近几年,该实验室研究成果备受各界重视,已成为全球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重镇。

  美国现行能源政策一直饱受争议,无论在竞选策略还是在最近廓清的救市策略之中,新能源和能效升级都是奥巴马新政的重要部分。奥巴马早在竞选时期就曾承诺将改变旧能源政策。他承诺,致力在205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80%,而提高建筑能效也是他恢复美国经济的手段之一。

  要达成这些目标,都需要能源科技研究作为支持,而朱棣文所领导的研究与奥巴马能源政策的重合度很高。科学家出身、亚裔背景的朱棣文不但能为奥巴马内阁增添更多的种族多元化色彩,而且新能源及能效科研见长背景,也将给素来由政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尤其是在过去几位非科班出身的能源部长对美国新能源发展缺乏贡献的情况下,民众对“科学家朱棣文”所抱的期许显而易见。

  《纽约时报》评价朱棣文,称他在科学研究与管理领域的履历毫无瑕疵。美国电子可靠性协调委员会主任斯科特•塞加尔也说,“朱棣文的经验与奥巴马把新能源技术及时引入市场的竞选主张完美契合……他具备从现实角度评估未来能源技术的专业能力”。

  有媒体称,在朱棣文领导下,美国新政府中能源部或将更加着重于能源科技的研发。此前,能源部便承担着为能源相关科技拨款的职责,而现在这部分职能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今天,饱受金融危机“风寒”的美国民众,正期待“谦逊、有趣儿”的朱棣文告诉他们“美国能源的明天”。

  面对就任的能源部长一职,朱棣文或许和之前开始一项新实验一样,“必须对你所做的非常感兴趣,必须有激情。不能放弃,有个计划,当执行计划的时候出现了新东西的时候,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

  (作者系中国新闻社记者)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