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美国华侨华人与中国软实力(2)
2011年NO.1  作者:陈奕平

  3.美国华侨华人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播。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化价值观及中华文化精神,这些价值观和文化精神体现在华侨华人的日常行为和各种活动上。

  以硅谷华侨华人为例,他们虽然接受西方最前沿、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方法的学习,并受到崇尚自由、个性、竞争的美国文化的熏陶,但其身上自然而然会展现从祖辈或父辈那里汲取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硅谷华侨华人身上呈现的勤奋、刻苦、诚实、踏实、内敛、谦逊、爱国等中华传统文化里所提倡的人格品质,“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将“和谐”理念全面引入到组织的人际关系中,实现良好的“团队合作”的温馨氛围。

  事实上,美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乃至中国思想先贤也十分敬重。2009年10月28日,美国国会众议院以361票赞成、47票反对,压倒性多数通过一项纪念孔子诞辰的第784号决议案。该决议案称赞孔子“创立的哲学思想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台湾和越南的社会和政治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且继续在发挥影响力”。该决议案特别赞赏孔子思想中的重要价值观,如:“自省、自修、真诚和社会关系中的相互尊重,以在个人和公共生活中实现公正和道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理想的政府应建立在忠诚、尊老和承认家庭重要性基础上”;“政界人士必须成为诚实和道德的模范”。美国国会通过纪念孔子的决议案,表明美国人愿意将孔子思想中的核心和精华视作普世价值,并加以吸取。

  4.华文教育与中国文化传播。

  华文学校是华人在美国推广中华文化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美国许多社区都有中文学校。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共有中文学校634所,在校学生约8.2万人;从1990到1995年,学习中文的学生增加了36%。中文也成为学生学习外语中增加最快的语种,成为美国的第二外语。

  华文学校以前主要针对华侨华人,但如今越来越多的美国各族裔子女及成年人也纷纷进入华文学校,学习中文,除了了解中华文化传统,更多人将学习中文变为了解中国、认识中国、扩大与中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有力工具。为使全美中文学校在发展华文教育、推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发挥整合功能,还成立了全美中文学校协会。他们计划通过提升现有中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准,逐渐完善现有业余华文教育体系,早日实现与北美的教育系统接轨。

  5.美国华文媒体与中国文化传播。

  随着华人族群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数的增多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海外华文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大。

  海外华文媒体,包括报纸、期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形式。在报纸方面,从1854年到1996年期间,在美国出现的华文媒体就有753种,数量仅次于新加坡,单就1995年而言,就有130余种华文媒体发行,在海外位居第一。其中,《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明报》是美国近二十年间兼跨东西两岸发行的华文四大报纸。在电视方面,美国现有华语电视台约10多家,亚美电视、中华电视、北美卫视被称为三大华语电视网。此外,还有华语电台和不少华文网站。

  华文媒体在美国的影响也在上升。《世界日报》、《星岛日报》、《侨报》、《明报》四大华文报纸总发行量就超过70万份,占了全美华文报纸发行量的近一半。1998-2008年的十年中,美国华文媒体的数目和发行量增长了近3成,日报每天总印量超过25万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的发行量如果与美国主流英文报纸放在一起排名,大约可以排在20位上下。根据全美性非牟利团体新加州传媒(New California Media)、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和民权教育基金会领导会议(Leadership Conference on Civil Right Education Fund)联合进行的调查显示,40%的华裔通过华文媒体获取日常信息,超过半数的华裔新生代通过华文媒体来了解中国,学习中华文化,约有80%华裔经常阅读华文报纸,25%的华裔收看华语电视的次数多于收看英语电视的次数。

  海外华文媒体一方面担负着维护华侨华人福祉,指导华侨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促进所在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另一方面也在传承中华文明,以及推进所在国与中国友好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美国华侨华人参与中国软实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困难

  美国华侨华人参与中国软实力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与困难。

  挑战一:中美关系的波动及美国政客的冷战思维所带来的挑战。

  冷战期间中美对抗的年代,美国华侨华人虽然关注中国的发展,愿意参与中美关系,但实际上难以大有作为,不少华人甚至深受其害。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和正常化,美国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参与中美关系,致力于推动中美理解与合作。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美国社会仍然有不少政客存在冷战思维,把中国作为其潜在的对手,不断挑动中美关系的敏感话题,妖魔化、诬陷美国华侨华人。由于政客和媒体的渲染,美国社会对华侨华人仍然存在相当的猜忌和不信任。据美国“百人会”组织的全美调查结果,1/4的美国人对美国华裔仍然抱有“很负面的看法”;将近1/3的美国人认为,华裔对这个国家不够关心和忠诚;将近1/4的美国人表示自己不会也不赞成自己的亲戚与亚裔通婚。

  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侨华人的猜忌和不信任,仍然会影响美国华侨华人参与与中国有关的活动,包括中国软实力的建设。

  挑战二: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差异。

  就美国华侨华人而言,就存在族裔认同、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等多重认同。首先,美国华人都会认同自己的华人族裔身份。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华人人口,就是采用这种自我族裔认同的方法。第二,作为美国公民乃至美国政府官员的华人自然保持对美国的国家认同,理应效忠属籍国,为属籍国国家利益尽责。第三,如前所述,美国华人的中国情结,尤其是中华文化情结是难以割舍的。

  我们应当尊重美国华人的多重认同,在鼓励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为美国做贡献的同时,为中国的发展尽一份力。就如美国首位华裔市长黄锦波所说:“中国是我的生母,美国是我的养母。我要为生母尽孝,为养母服务。”

  挑战三:美国华侨华人不同群体的差异。

  由于来源地的不同及历史渊源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美国华侨华人群体也十分复杂。从来源上看,除了土生华裔外,既有来自中国大陆的移民,香港移民,也有来自台湾的移民,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华人移民和难民。在中国大陆移民中,有民族的不同,有不同年代的差异,也有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就意识形态和政治立场而言,美国华侨华人中,有亲大陆的,有亲台湾的,还有关注东南亚的。就社会阶层来说,有失业者、底层体力劳动者,也有高科技行业的白领和大企业老板。这些不同与差异,甚至对立,既影响华人社会的团结,也不利于中国软实力的构建。

  挑战四:华侨华人较低的政治参与度。

  近年来,美国华侨华人参政热情和参政水平都有所上升,涌现出一批政治明星,但总体而言,华裔参与政治的热情和水平比其他族裔,如黑人、西裔等都要差。政治参与决定了哪些成员得到利益或特权,哪些人被排除在利益或特权之外。华侨华人要想在异国他乡发展壮大,参与当地利益与特权分配,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当地政治历程。同时,美国华人积极参政,也是树立华人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从一个侧面对中华民族进行了“国际公关”。-

  (本文为国务院侨办2009-2010年度课题。作者系暨南大学历史系、美国研究中心教授)

[上一页] [1] [2]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