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裔锦声:书写华尔街传奇的川妹子(2)
2005年No.5  作者:文甦

  奋斗:名震华尔街

  毫无经验的裔锦声在华尔街开始了艰难的奋斗过程。从学校走进华尔街,走进这样一家美国主流公司,这里的一切对裔锦声来说,都显得如此神秘而又陌生。“华尔街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解开心中的这个问号,是从一个故事开始的。

  上班后不久,裔锦声和同事们在午餐时聆听了部门老板米切尔讲述的前任老板约翰的故事。那时,米切尔在外汇交易组接受培训,一天下午,银行主席来到交易楼层,停在约翰面前,打了一个赌:一手,一张牌,一百万(一种流行的美国扑克玩法)。伟大的约翰,不慌不忙应了一句:“要玩吗?那就玩真格的,一手,一张牌,一千万。”

  这成了裔锦声进入华尔街职场的第一课,让她认识到:华尔街的关键词是欲望,而非知识。华尔街属于那些敢担风险的人!属于最后一个站着的人!

  刚上班时,裔锦声简直无法适应别人的谈话:简短快速,缺少耐心,说话特别冲。看来,要融入眼前的社会必须从“说话”学起。她首先改变用长句、大字、难字的学院派习惯。给客户打电话的时间也缩短到两分钟内。她还别出心裁,把自己的电话录音下来,在每天的小组会上放给同事听,请他们提意见。正是这种基本功训练为日后开拓业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时差关系,负责公司亚洲区业务的裔锦声的工作时间总是安排在晚上8点至次日凌晨2点,开始的任务是每天打50个电话,试着了解、联系客户,开发业务。然而她却害怕接电话,电话那头传递的压人气势让她感到恐惧和不安。

  那段日子里,Donald总裁给了裔锦声许许多多的帮助,替她制定了一套套计划,并且将这些计划落实到每一天。Donald总裁要裔锦声每天读各种美国刊物一小时,读《华尔街时报》一小时,熟悉银行业务两小时……。

  进入舒利文公司做的第一笔业务让裔锦声记忆犹新。那时,公司要刚入行月余的裔锦声开辟亚洲业务,建立一个人才数据库。她把电话打到了香港,一家瑞士银行的债券部。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自称是亚太地区推销债券的负责人格莉丝。格莉丝告诉裔锦声:瑞士银行亚太地区需要一名上海办事处的总代理。裔锦声异常兴奋,可随即就开始犯愁:自己还没有建立起金融行业的关系网络,到哪里才能找到合适的人选呢?所幸通过美国许多大学的就业指导中心,通过中国银行驻纽约分行行长和其他为数不多的业内朋友的渠道,最终在两个星期内找到了格莉丝需要的人。裔锦声快速、热情、耐心、执著的工作赢得了格莉丝的青睐,两人从此成了要好的朋友。通过格莉丝的引荐,裔锦声发展了舒利文在亚洲全方位的业务,也获得了瑞士银行好几百万美元的业务。随后,裔锦声又赢得摩根银行等4家美国银行的信任。根据这些银行在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的公司结构、投资目标、竞争力量,裔锦声替他们在金融产品与人力资源上出谋划策,替这些银行成功完成了许多项目,为舒利文公司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从而使公司在竞争激烈的亚洲站稳了脚跟,亚洲金融大门就这样被裔锦声彻底打开。同事不由感慨地对她说:“美国25所名牌大学的华裔大学生都被你一网打尽了!”值得一提的是,事业蒸蒸日上的裔锦声并没有忘记朋友们曾经给她的帮助和支持。当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香港金融市场后,裔锦声知恩图报,替处在困境中的格莉丝在美国花旗银行找到一份好工作,避免了一次人生危机。

  华尔街的磨砺使裔锦声一天天成长。慢慢地,她也开始用强势的口气和别人说话,甚至也学会了骂人。“在华尔街就是这样,缺少耐心是它的特色。你不得不用一种非常强硬的口气,显示自己的信心和说服力。”裔锦声坦言。她已经确立了一个信念:在华尔街骨头要硬,否则很难站着做人。

  刚进公司不久,裔锦声就完成了3个项目,为公司赢得不菲的收入。一次无意中得知,同时加入公司的美籍女同事没有做出优秀的项目,年薪却比自己多1万美元。裔锦声果断而坚决地给两位老板发去邮件,说明情况,希望在当天4点之前得到满意的答复。亲人、朋友都为她捏一把汗。“我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歧视。我要与美国人竞争,哪怕一定得走,也要走得理直气壮,上法庭告他们欺侮少数族裔!”2点11分,两位老板找她谈话,试图推脱。裔锦声据理力争,甚至不惜和对方上法庭,最终赢回了自己的尊严。5点钟,她回到自己的格子间时,看到桌上有一个信封,里面是一张薄薄的公司信纸,写着“为错误诚恳致歉。”

  经过5年的艰辛努力和不断进取,裔锦声因业绩突出,从舒利文公司的普通一兵,被破格提升为副总裁,成为该公司创立以来首位外籍族裔女性高级主管,让那些美国白人对这个公司里唯一的黄皮肤黑眼睛亚裔人刮目相看。裔锦声的身价达到每小时收费数百美元,跨国银行争当她的客户,很多老牌公司纷纷向她抛来“橄榄枝”,希望以高薪聘请她加盟。这位地道的川妹子由此成为华尔街著名的“女猎头”,成为华尔街传奇的一部分。

  追寻:讲述华尔街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更能够体会到祖国的含义,因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籍国。”和千千万万海外游子一样,裔锦声依恋着祖籍国,关于祖籍国的消息总能够让她心跳加快,让她激动。“可以让一个中国人离开祖籍国,但是不可能让中国人的心离开中国。”因为“一日中国人,终身中国人”。

  1995年的一个晚上,舒利文公司为拉进四家跨国银行并独立完成了近四百万美元生意的裔锦声摆下了隆重的庆功宴,当年的圣诞节晚餐也定为吃中国大餐。餐后,裔锦声有意要与那些一向轻视中国人的业界人士“作对”,要求公司安排他们一道到唐人街观看了中国影片《英雄儿女》。

  2003年2月,裔锦声和家人、朋友专程赶到新泽西州大剧院观看中国歌舞、样板戏名家的赴美演出。听着《北京的金山上》,听着《红灯记》,听着《沙家滨》,目睹演出谢幕时观众和演员齐声高唱《龙的传人》,裔锦声不禁热泪盈眶,心潮澎湃中她问自己:这些年,这么多的人,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

  1999年,裔锦声随舒利文公司的全球金融部门并入欧瑞集团。2001年9月11日,在世贸中心受到恐怖袭击的火光中,裔锦声眼睁睁看着自己位于79层的办公室灰飞烟灭。世事的变幻无常令她黯然神伤,触动了她血液里始终流涌着的文学情结。一天比一天强烈的为祖籍国做点事情的心愿也促使裔锦声陷入了长长的思索。她为中国的发展万分欣慰,同时站在华尔街的角度,也看到中国的不足之处。她决定把自己在华尔街的经历写出来,希望让同胞了解华尔街是怎样运作的?华尔街的职场与做人做事是否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是否可以用到变革后的中国企业?如果读者能从中找到一些有益的答案,那就是在祖籍国建设的浪潮里溶入了她的一滴汗水,那将是她最大的安慰。

  2002年春,她自立门户,创办了美国重心集团,旨在为美国银行和中国大型跨国企业提供全球人力资源与企业管理的咨询。而利用出差等候航班的间隙、在宾馆饭店的闲暇,她回忆着华尔街的所见所闻,以文学的形式讲述华尔街的故事。裔锦声首先在美国和中国同时开辟“求职华尔街”专栏,讲解华尔街及美国大公司Cor-porate America的企业文化。后来,她的华尔街三部曲:《华尔街职场》、《职场政治:华尔街人力资源案例》、《走进华尔街:金融英语》陆续出版。裔锦声用自己和同行的案例,讲述中国学子打拼华尔街的经历以及中国该如何在意念上及游戏规则上和国际接轨。

  2001年12月,裔锦声采访了海尔集团和海尔总裁张瑞敏,随后与另一位作家合作出版了第一部介绍中国跨国公司的英文作品——《海尔之路》。“中国的变化要让外国人了解,我希望用美国人的语言告诉他们中国的故事。”2003年,裔锦声两度回到故土——四川,专程访问长虹集团总裁倪润峰、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回美后即撰文将他们的创业经历介绍给了大洋彼岸的读者们。

  此后的几年间,裔锦声的身影频频出现在中华大地的东西南北:在北大、清华,她解答学子们关于怎样到美国深造和关于华尔街的疑问,长达6个小时;在各地的书店,她给数千名读者解读华尔街的秘密;在上海,她为年轻的白领讲解怎样应对职场;在成都,她与三百名企业家和“老总”商榷怎样与外国洋行对话,取得认同感,从而“投资先投人”。2004年岁末和2005年初,短短一个月时间里,裔锦声又两次携美国的投融资机构和专家赴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考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牵线搭桥。

  “我把根深埋在中国,从而能在美国的沃土成长。回顾我走过的路,我找到了根深叶茂的方案和模式,这些都是可以移植的。我希望中国千万个和我有同样境遇的年轻人能够从我的书中,从我的经历中汲取有用的养分。”裔锦声深情地说道。尽管现在已是华尔街的“个体户”,这位华尔街的中国女人仍然要将自己在华尔街的事业发展下去,也要将华尔街的故事传讲下去……

  (作者系四川省侨办文教宣传处副处长)

  本栏目责任编辑 崔酉年

[上一页]  [1]  [2]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