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侨务工作新动向及其原因与启示 (下)
2005年No.4 异国侨务 作者:丘立本
二、背景及原因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对其海外移民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而80年代以后,特别是本世纪初以来,纷纷建立健全侨务机构,关心起海外移民的命运来呢?这是因为在全球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国际移民模式发生变化,海外移民对于移民输出国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人们对国际移民的整个看法发生了深刻的转变。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现代通讯和交通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空前加速。
在商品、资金、信息快速流动的同时,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动起来,2000年全世界在出生国以外定居者人数超过1.75亿,为1970年的两倍,世界上每35人中就有1人为国际移民。2005年的最新估计移民总数已达1.85亿至1.92亿。
不仅移民人数大增,移民模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过去单向性移民和永久性移民占居多数,现在由于信息发达,交通方便,旅费便宜,双向往返性移民和多向环回性移民(repeated and cir-culatory migration)日益增多,临时性移民(temporary migration)的比重也日见增大。移民与其家庭的联系也日趋密切, 许多移民家庭,通过各种网络与生活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家庭成员频繁交往,形成所谓“跨国家庭”与“跨国社会”(transna-tional community)。移民的成分和内部结构也发生重大变化,妇女作为独立的劳动者在全球国际移民的比重高达47.5%。国际移民走向也已不限于南北之间,在南南之间尤其是低收入和中收入的南南国家之间移民现象也十分频繁。不少国家既是移民输出国又是移民输入国和移民过境国。
国际移民模式的重大变化使得发达国家有可能迅速获取劳动力和科技人才,实现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大量劳力和人才的输出提供某种程度的补偿,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发展经济提供新的可能。
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在全球范围内扩大了劳动力的需求,劳动者个人可以通过现代媒体迅速了解到国外就业的机会,选择自己的出路;而国家则可以通过对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了解,输出国内相对过剩的劳动力,参与国际劳动分工,缓解国内就业压力。目前全球每年国际劳务市场的需求量约为3000-3500万人,比20世纪80年代初增长50%,为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1年菲律宾输出劳工86.66万人,其中陆上劳工66.16万人,海上劳工20.5万人,海外移民存量增至741万人,约为该国总人口的10%。印度以中东为主要目的地,输出劳工人数在300万人以上。大量劳工的输出不仅在不同程度上缓解了这些国家国内的失业问题,还带来许多经济上的好处。
国际移民数量的增加给移民输出国带来了巨额侨汇。现代电子通讯技术使得海外移民得以将其部分收入通过银行或私人机构迅速汇回家里。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移民平均每年汇款8-10次,每次汇款约250美元。仅2000年一年,该地区侨汇件数多达8000万件,侨汇总额达到200亿美元。1970年国际侨汇总额还不到20亿美元,1999年其数额已超过1000亿美元,增长了50倍。2003年,仅发展中国家通过官方渠道收到的国际侨汇多达930亿美元,加上非官方渠道的收入,实际数量远超过1000亿美元,约为国际官方援助金额的3倍,外国直接投资的77%。目前侨汇收入超过各类外资总流入量的发展中国家已达36个。
不仅如此,侨汇还是发展中国家最为稳定的外汇来源。侨汇数量的激增大大改善了移民国内家庭的生活,同时也对移民输出国的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2001年,葡萄牙人均侨汇收入为354.95美元,比利时人均侨汇为340.49美元,法国为154.55美元,西班牙为117美元。同年,侨汇相当于葡萄牙、土耳其该年商品出口金额的9%,巴基斯坦出口金额的11%,菲律宾出口金额的14%,印度出口金额的18%,埃及的24%,对这些国家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在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侨汇收入超过GDP 10%的国家有6个,其中海地竟高达17%,侨汇对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更加明显。
科技人才的流失(brain drain)是发展中国家最为头痛的问题。80年代前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曾对高科技人才外流采取过严格的限制政策,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80年代后,由于交通的日渐便利,电信业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日趋普及,定居海外的高科技人员开始通过短期回国讲学,建立IT网络联系等方式参与国内的科研、教学与建设工作,为国服务,“人才流失”逐渐转为“人才流入”(brain gain)形成正常的“人才流动”(brain circu-lation)并为人力资本的营运开辟出新的途径。印度IT产业的飞速发展就是最好的例子。90年代以前大量科技人才流向欧美,曾使印度深感忧虑和无奈,但后来事态证明,这种人才一时的“流失”在全球化新条件下,可以转变为人才的“储备”和“获得”。今天,印度最大的20家软件公司中有19家是由侨居海外的印度专业人士所拥有或经营的,2002年,他们为印度提供了40万个软件产业就业岗位,创造了产值超过60亿美元的软件产品和服务收入。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移民还对输出国吸收国际资本,发展国际多角贸易,开拓旅游市场,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前所罕见的独特的作用,给输出国经济带来一片生机。
这样,从上世纪80年代后,海外移民对其移民输出国的意义便日益显露出来,人们对国际移民的整个看法,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原先,人们对国际移民的看法多为负面,认为大量劳动力外流说明政府无能,养活不了自己的百姓,不得不让百姓出外谋生,任人剥削,而技术人才的流出更是国家的莫大损失;现在人们多从正面看待对外移民,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是参与国际劳动分工,利用国际劳动市场解决就业问题的一种机遇,可以带来侨汇,引来外资,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减轻国家的负担,而技术人员出国也不全是“人才的流失”,可以转化为人才的“流动”、“储备”,而达到“人才的获得”,从而提高移民输出国的科技水平。
原先,人们大都看不起移民,认为他们是竞争的失败者,在国内混不下去才不得不外出谋生,现在人们对他们刮目相看,因为他们不仅能带来侨汇,在家乡办理福利事业,还能引来外资和技术,发挥中介人的作用。例如1990至2001的11年间,菲律宾海外侨民寄回的侨汇达480亿美元,为71个省捐献了10亿比索,用以发展福利事业,还引进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经营理念对国家做了贡献。为此,菲律宾总统出来为他们正名,说他们是菲律宾的民族“英雄”。墨西哥总统也将每年汇回近百亿侨汇的墨西哥移民称为现代“英雄”。
原先,政府把海外侨民的存在看成沉重的负担,不保护不行,想保护又无能为力,现在政府把海外侨民的存在看成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在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尽力加以保护,积极加以开发和利用。
要保护,要开发,要利用,就必须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海外侨民的实情,建立必要的行政机构,制定方针政策,通过护侨法规,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建立全球性侨民组织,召开世界性的侨民集会,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侨民与母国的联系,增强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等等,于是出现了上面看到的竞相开展侨务工作的热闹场面。
应当指出的是,联合国有关移民问题的机构,国际移民组织(IOM)、国际劳工组织(ILO)、世界银行,以及其它许多国际移民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NGO)对上述场面的出现,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促进作用。它们组织“移民与发展”、“移民与脱贫”、“侨民对母国贡献”等专题研究项目,举办研讨会,发表个案研究、出版专著,直接参与侨务工作,促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提高对侨务的重视。例如,从90年代中期起,国际移民组织(IOM)与孟加拉政府合作,促其建立“侨民福利与海外就业部”,并为提高该新建部门的施政能力而开展多项培训活动。2003年10月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国际移民政策研究机构(IMP)等在伦敦举办“移民侨汇国际会议”,探讨侨汇与经济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重视侨务工作,加强与侨民的联系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