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侨”事件是谁惹的祸 ——从所罗门唐人街被烧说起
2007年No.2 研究与探讨 作者:吕伟雄 郑建民
人们所料不及,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跨国空中撤侨产生于小小的太平洋岛国——所罗门。
4•18事件
2006年4月18日,所罗门当地时间下午三时,由于对总理选举不满,所罗门首都霍尼亚拉市数百名民众聚集在议会大厦,举行示威抗议活动,随后演变成严重的骚乱……
数百名“暴徒”闯进唐人街,哄抢货物、焚毁商铺、火烧住宅。骚乱持续了两天,几十家华侨华人商铺被焚烧。
事件发生后10小时,北京时间8时25分,广东省侨办接到所罗门侨胞的求救电话。经向当地我有关人士了解后,证实所罗门侨胞在骚乱中损失惨重,便迅速以电话形式向省政府和国侨办报告。
中国政府此次撤侨接侨、安侨迅速及时,措施极为周密,整个行动非常利索。中国政府为海外侨胞临危解困、雪中送炭的举措,尤其是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等国家领导人亲自过问,引起世界各国瞩目,更令侨胞深受感动和赞誉。所罗门“撤侨”宣示了中国政府保护华侨在海外生命财产利益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彰显了中国政府的自信和实力。
私访所罗门
撤侨之后,广东省侨办派员到尚未与我国建交的所罗门作了五天的侨情调研。时间虽短,感触极多。种种现象让我们感到,用一般的眼光看待所罗门唐人街被焚烧显然是不够的。把所罗门唐人街被焚烧和近年海外许多“怨侨”事件的产生联系起来看,更促使我们侨务工作者深深地反思……
华人华侨在所罗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据称,一百多年前最早在所罗门留下脚印的是7名开平人。之后,他们陆续带来乡亲安营扎寨。上世纪,所罗门的华人通用语言是“四邑话”。
第二次世界大战,旅居在所罗门几十年的几百侨胞纷纷离去,二战结束后又陆续聚回。当时的英国政府把回来的华人安排住在美国的旧兵营,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唐人街。1978年,所罗门独立,又有几百名生活在所罗门几十年的、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同胞离去,到中国开放改革放宽出境后,近十多年来又有近1000名广东新侨陆续到达。新侨来自国内商品经济发达、竞争激烈的珠江三角洲,本身素质不高,绝大部分不懂外语也不懂涉外贸易知识,在国内被竞争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而盲目随着“走出去”的潮流走出去。他们一无所有,急于求成,干起事来“无所畏惧”,常常干出一些饮鸩止渴之举。对当地特有的官僚低效率难已适应,更没有人际关系及能力解决某些生意关卡障碍,也没有前一代人的耐心从容,为了“揾钱”经常不顾效果,用金钱作为敲门砖。许多“离谱”行为,不但受到老侨的鄙视,更使当地人从原来对中国人的尊敬转向怨恨。
上百年历史所罗门总是聚不起众多华人,聚聚离离,离离聚聚,离聚之间,我们不难品味到华人始终未把此地作为永居地,自己只是“匆匆过客”,只是作为谋生地罢了。真是“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
落后,是所罗门吸引新侨的重要因素
然而,4•18事件硝烟未散,伤心的眼泪还未拭干,大部分逃离者又纷纷回到这个经济欠发达的所罗门,继续他们艰难的事业。这个落后的岛国为什么对身处珠三角发达地区的人有如此吸引力呢?
(一)弹丸之地,商家必争。分布在许多岛屿上的50万所罗门人,几乎日常的所有生活用品,都必须由首都霍尼亚拉这弹丸之地供应。外岛严格控制华人做生意,于是华商都集中在首都,这弹丸之地成了50万人生活用品的供应批发中心,更成了各国大使馆官员、联合国维和部队、马来西亚伐木华人的高级消遣地了。当然,更是当地人“打工揾食”的“天堂”。
(二)移民所罗门“只要勤力,不需学历”。所国对进入本国移民看上去十分严,十年居住方可入籍,但实际门槛极低,只要办了手续进得去,几乎都可以留下来,而且对学历没有任何要求;一些在国内素质竞争不过别人的人群到所国则成了“强者”。
(三)低收入的所罗门人需要大量低端的中国商品,而低端的中国商品,正适合这一类低端的人群去经销。此外,相当部分香港移民也是爱上此地无需激烈竞争而又可以休闲地生活的氛围。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