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侨界撷英   > 正文

奔赴灾区一线 为抗震救灾提供舆论支持
2008年No.4 侨界撷英 作者:肖龙联

  按:7月1日,中央宣传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联合作出决定,表彰全国新闻单位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中国新闻社记者肖龙联、孙宇挺、贾国荣、刘小青四位同志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肖龙联——中国新闻社四川分社已退休的老社长,多次不顾个人安危, 深入都江堰、映秀、彭州、北川、安县、绵竹等重灾区采访。5月12日到6月12日一个月内,肖龙联发出近50篇通稿,他还用自己的相机发出近50张图片。老将出马,肖龙联为这次分社的抗震救灾报道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将肖龙联同志有关抗震救灾报道工作的回顾登载如下,以此展示我们的记者在危难之时不辱使命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空前的灾难突降我的家乡。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刻。多年养成的职业本能与责任瞬时将我推向战场。就在这一刻,我义无反顾地做出了选择:再上战场,重披战袍,用心、用笔、用镜头去记录和表达这个特大灾难时刻的悲情与壮丽。

  15时左右,我与跑出办公室避灾的中新社四川分社同志们在紧邻的文殊坊平房前相遇。

  我判断这是一个强度很大的地震。我对分社社长邹辉同志说,马上到省地震局采访。又立即致电询问在外开会的杨杰,只说了一句话,信号就中断了。那天下午,我与他们就失去了一切联系。

  成都到汶川必经之路是都江堰,于是立即向都江堰进发,快到郫县时,交通管制。我用镜头拍摄了几十张在前往都江堰途中堵车、交通拥挤、搭建帐篷、民众不安等现场的见闻……由于交通管制至深夜无法前行,只有返回。

  当天,中新社总社摄影部发出了我地震后拍摄的第一张图片《四川地震民众路边搭建临时帐篷》。

  忠孝不能两全

  13日至15日,是我几十年新闻从业生涯中最紧张、最难受、最不安、压力最大的三天。由于通讯、交通中断,我与此次汶川八级大震重灾区——安县老家的家人们失去了联系。直到15日,才终于与家人联系上,八十多岁的父母已经外出投亲靠友。老母在电话中泣不成声地诉说地震时家中房屋倒塌一刻,她因提前半小时离家上街散步,刚走出家门地震发生,才逃过一劫。如果晚二十分钟出门,就再也看不到她了……

  “你们能来看我吗?”受惊吓的老母亲哀求着,“反正你也退休了嘛。”我说,“老妈,我又上班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我在上海的女儿得知四川地震后,一刻不停地打来电话,“赶快飞到上海来,这里安全。”女儿对我的孝,我对老父母应该尽的孝,让我感动。但我明白,这一刻家人的小孝应该让位,为国大忠才是至上的。

  前线指挥部部署报道工作

  从地震发生那一刻起,我主动承担着作为中新社人的责任。当时陆、海、空十多万官兵征战四川重灾区,军队的独特优势是不可或缺的。5月12日深夜,总社刘北宪总编发短信给我说:“军区这一条线可能是我们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一条消息线!请务必想方设法尽早拿到第一条消息线,请务必想方设法尽早拿到第一条现场消息,第一张现场图片,哪怕消息是口述的、简单的。” 于是,一篇篇来自军方鲜活的稿件传回总社:《四川省军区派侦查小分队徒步向地震中心汶川进发》、《四川省军区两万官兵投入抗震救灾》、《中国军队抢险救灾第一支部队进入震中汶川》、 《四川省军区又一批抗震救灾突击队开赴汶川》、《汶川震中映秀镇:将军挥泪指挥抗震救灾》、《北川县人民武装部牌子重新挂在地震废墟上》等军方提供的重要报道相继发出。

 [1] [2] [3] [4] [下一页]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