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发展新特点
2004年No.1 海外纵横 作者:陈永 游筱群
东盟国家是华侨华人的主要聚集地区,华侨华人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外资来源和国家侨务政策的重点地区。近年来,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工作提上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日程后,对这一地区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状况的了解和分析,成为我国搞好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工作的重要内容。
据最新资料统计,全世界约3000万华侨华人中,居留在东盟各国的华侨华人人口总数就有约2452万人,约占世界华侨华人总量的70%以上,其经济实力估计为1500-2000亿美元,约占全球华侨华人经济资源的70%以上。可见,东盟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在世界华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规模扩张迅猛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东盟国家相继发展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且面向出口的工业,以开拓国际市场为中心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各国政府采取了促进出口的经济政策,如放宽关税保护、奖励出口、吸引外国资本等,许多华侨华人从经销外国商品的进口商起家,随后通过与拥有资本和技术的外资企业合资合营,建立了面向出口的企业,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形成了一批面向出口的新兴华人企业集团。进入八十年代后,东盟国家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熏着重发展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增加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推动产业结构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转化,政府为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项目提供许多优惠条件。与此同时,采取了放松经济管制的方针,推动经济自由化、私有化政策,如放松市场管制、取消进口垄断、降低进口税、放宽外资投资的限制、放松金融管制、活跃证券市场等,并将部分国营企业私有化。许多华侨华人企业通过兼并、参股等形式,迅速扩大了资本和经营规模,发展成为跨国大型公司,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同时,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又适逢日元大幅升值,日本对东盟国家投资剧增,并在当地建立了许多以经济、人力资源为基础的生产企业。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有实力的华人企业集团通过与外国资本、土著资本和政府资本合作,承担大型建设项目,取得土地、骨干项目及大型工程经营权,资本积累迅猛扩大?熏一批华人大型工业集团应运而生。如马来西亚“儒商大师”郑鸿标于1966年创立大众银行,到1994年他已控股37.6%的就有135家分行,成为该国第三大银行。他从九十年代开始就向海外扩展,在香港收购了JCG金融资产后,又在第二年买下新西兰BANCORP公司40%的股权,两年后又增至47%,近年来又在越南、柬埔寨合办银行。2003年大众银行资产规模和总营业额蝉联该国华商之冠,名列国际华商500强第27位。2003年上半年虽有美伊之战和非典型性肺炎的冲击,对亚洲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国际华商500强的总营业额为3145亿美元,总市值为4559亿余美元,比2002年减少204亿美元,跌幅为4.28%。尽管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少利用中国市场优势的华商仍能做到逆市上升,新加坡大华银行、马来西亚大众银行、泰国盘古银行、菲律宾长途电话公司等一批华商企业在国际华商500强的排位较上年都有提高。据香港《亚洲周刊》最近公布的国际华商500强名单,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有64家和48家企业上榜,分别比2002年增加3家和减少1家。泰国上榜企业仍有11家。菲律宾共有14家华商上榜,比2002年增加1家。印度尼西亚上榜华商有6家,比2002年减少1家。
二、产业结构实行多元化发展
东南亚地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该地区国家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随着外商投资东盟国家高潮的兴起,为当地华侨华人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机会。华商纷纷抓住机会,拓展经营渠道,发展新兴产业,出现了二战后少有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黄金时期。
首先,制造业的投资已占华人资本总额的首位。近二三十年来,由于东盟大多数国家在对外吸引外资的同时,对国内资本的控制仍然较严,鼓励和支持发展民族工业,同时从事工业制造业的利润好于贸易,导致许多华商将资本转向工业,使这一地区的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也进一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泰国华侨华人经营食品加工业已有百年历史,随着该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华侨华人的食品工业规模迅速扩大,成为设备完善、技术先进、管理有序的行业,生产规模占该国同业的60%以上。陈卓豪集团从事塑胶生产40多年,又投入工业油脂生产,产品占该国同业市场的60%的份额。新加坡华人资本发展食品加工、机电制造、纺织制衣,华人财团还参与和资助钢铁、造船等行业,工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30%以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的华商也早就进入钢铁、水泥等重工、建材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印支三国在东盟诸国中,华商的制造业实力是很弱小的,但近十年来也开始进入这一领域并有所发展。据胡志明市1992年的统计,华人私营电子装配、塑料、机修、纺织等企业,其工业产值占当年全市总产值的40%以上,出口额的80%以上,其中多数是与制造业有关的。
其次,生产贸易的快速发展,促进华商在金融业有了长足发展,成为所在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以菲律宾为例,目前全菲有华资银行15家,有分支机构1000多家,资本总额1000亿菲律宾比索以上,约占全菲银行资本的30%。印支三国中,越南、柬埔寨推行经济改革,鼓励民间生产,融资机构应运而生,当地华人也办起了信用社和小银行,如胡志明市的越华银行。缅甸的私营银行中,估计有80%是华人开办的。
第三、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基础地位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农业和商业是华人的传统产业,华人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继续把传统产业保持下来并发展壮大,进一步巩固了产业基础。商业是文莱华人资本最密集的行业,除做好传统食品、百货、五金、服装的零售外,还占领了电器市场1/3的天下和几乎全部的医药经销,商业转向了现代大型超市经营,华人还开办了20多家种植园,提供了市场全部蔬菜和禽蛋,华人与日本合办渔业公司进行海上捕捞,可满足国内市场60%的需求。印度尼西亚商业企业占行业种类的25.7%。
第四,华资企业的科技含量有所增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华商还响应政府经济转型的号召,从80年代起就加速向技术、知识密集新型科技工业过渡,一批新型的科技企业应运而生,为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过渡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发展状况不尽平衡
东盟国家的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主要表现在地区间、企业间、对外投资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等方面。从地区看,东盟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是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这些国家在九十年代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平均发展速度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瑞士联合银行(UBS)使用1970——1990年数据进行分析,发现5个东盟国家和地区(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台湾)的平均TFP增长率近于被统计的104个国家(地区)的前12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迈克尔.萨雷尔(Michael Sarel)在对东盟国家生产率增长状况分析中,新、马、泰1978——1996年平均TFP增长率为2——2.5%,而同期美国仅为0.3%。分析表明,泰国1996年达到经济增长峰值,而马、新、印已接近高收入发达国家水平,视为三个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泰国的经济发展近年来引人注目,2002年泰国国内需求强劲,出口增长好于预期,拉动经济增长5.2%?熏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泰国国家经济计划部门的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第四季度,泰国成为继中国之后经济增长最快的亚洲国家,GDP比上年同期增长6.1%,这一数字大大高于美国道琼斯通讯社5%的泰国第四季度经济增长预测,说明泰国经济已显著恢复。瑞银华宝(UBS Warburg)在2003年初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预计泰国2003年国内需求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全年GDP增长将保持在5%左右,而经济学家对泰国GDP增长的预期从3.6%到6.8%不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次之于新、马、泰,而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年均GDP增长率低于1%,从人均GDP看,2002年新加坡和文莱已分别达到约3万美元和接近2万美元,而缅甸、老挝、柬埔寨人均GDP只有300——400美元左右,被列为世界上发展速度最慢和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行列。
从重量级华商的分布区域来看,根据1995年有关资料统计,当时世界上200个富豪的名单中,有16个是东南亚的华商,均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他们几乎掌握了东南亚地区华人财富的70%以上,而且有的华商和土著资本结合在一起,能量很大,起到了当地普通企业所起不到的作用。而其它东盟国家中,近几十年来还没有出现在财富领域中能有很大影响的人物。
从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的情况看,由于这些国家的政府长期推行了一条排斥、歧视、甚至迫害华侨华人的政策,对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消极的作用。虽然在八十年代后期相继程度不同的采取了一些诸如实行民族平等,对华人赋予公民权力和义务,提高华侨华人地位的调整政策,以调动其在恢复国民经济和革新开放中的积极性,但由于戒心未除,调整政策后的作用是有限的,从国家体制来看仍然处于闭关自守,经济体制僵化的境况,华人在经济上仍然无所作为,华人经济发展缓慢。越南政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起,开始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国家经济的国策,奉行鼓励和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改善与美国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关系,客观上有助于推动华人资本的发展,但成效十分有限。目前看,华人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领域,如边境贸易、餐饮、小商品批发零售等,工业制造业规模不大,类型不多,实力很小。在老挝、缅甸也有少量华侨华人通过参股经营商业银行,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很小。
从对外投资看,新、马、泰等国的华商企业加强了对海外的投资,进行大规模的海外扩张。我们仅就东盟国家的马来西亚华商企业在国内国外的投资情况来看,在海外的投资速度大大加快,而同期越、老、柬、缅的华商企业几乎不具备向海外投资的能力。
东盟各国华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还表现在华人经济在该国经济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种状况是和当地华人经济的实力紧密联系的。新加坡华人经济是该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资企业遍布各个经济领域,在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该国华人工业资本产值占GDP的30%,其中,食品业85%、制衣业和民用化工80%、机电业72%、建筑业65%。马来西亚华人经济原来大部分是小本经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华人资本积极向制造业、电子工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发展,形成了一批跨国企业集团,在该国经济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菲律宾华人经济遍及该国各行业,华人资本形成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跨国集团公司,对该国经济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印度尼西亚有一批生产、经营、管理并与国际接轨的大集团公司,华人经济在该国经济重建中起了主要角色的作用,是该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华人经济占该国经济的60%,占私人经济的80%左右,并形成盘谷银行、正大(卜蜂)集团等一批跨国跨行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文莱华人经济是该国经济的重要补充,商业及种植业在该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缅甸华人经济据该国官方1994年统计,全国注册私营公司14546家,其中,华商和出口分别占80%和30%以上,华资银行占私营银行个数的80%以上。柬埔寨华人经济正处在起步阶段,是该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老挝华人经济大部分都是小本经营,规模有限,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发展迅速。越南华人经济就整体而言多为家庭式的小本经营,大企业属少数,且主要集中在南方西贡地区,华人经济的地位有限。
四、发展过程起伏跌宕
近年来,尽管东盟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发展迅速,但其发展过程并不一帆风顺,也是起伏跌宕。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相继卷入,同时也给东盟国家华侨华人特别是华人大企业财团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打击。在经历了7个月的危机后?熏东南亚五国华人16个大企业集团的资产由603.4亿骤减到302.98亿美元,缩减了49.8%。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当地中下层华侨华人并没有带来很大的影响和冲击,但是,对较大的华人集团的冲击是巨大的。金融危机发生后,一些海外华人企业开始大力收缩经营规模与范围,实行企业债务重组。金融机构破产倒闭,引起大规模合并。调整对外格局,重新规划海外市场战略。印度尼西亚三林集团在完成对该国印多食品公司的收购后,将业务地理分布由原来在菲律宾占总资产的75%转变为菲律宾占50%、印尼占37%、泰国占6%、中国和香港占7%。泰国卜蜂集团为巩固在海外的核心业务,减少非主营项目,将已在纽约上市的已拥有70%的易初中国摩托车公司的50%的股权出售等。同时,一些华人大企业集团进行经营方向和结构的战略重组。为提升企业集团的产业结构,东南亚华人集团开始进军高科技产业,寻求新的发展机会。马来西亚杨忠礼机构宣布斥资3亿马元成立了杨忠礼E-solutions有限公司,并收购了两家网络公司,与德国西门子在马来西亚的子公司进行策略联盟,开展电子商务服务业务。丰隆集团下属的香港道亨银行还推出了移动电话银行和网上股票交易现场,并计划开展全面网上银行服务。东盟国家华人企业集团通过这种战略调整和重组,为以后的长期稳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作者分别系重庆市侨办经科处处长、高级经济师;重庆工商大学 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
本栏目责任编辑 刘香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