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侨为桥 以展为媒 以情暖心 上海打造“百年同心”侨史发展陈列展
2023年NO.3 文化经纬 作者: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
5月12日,由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侨办指导,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建设的“同心百年”上海侨史发展陈列展在上海华侨大厦落成揭牌。作为上海首个以华侨华人历史为主题的专题展览,陈列展不仅填补了上海“侨”历史文化展馆的空白,更是海内外侨胞和留学人员的精神家园、情感纽带,体现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海内外侨胞的关心关爱,满足了海内外侨胞对“根”的眷恋。一个月内,展览已接待了中央统战部以及广东、海南、江西、浙江等中央和省、市相关单位代表,来自美国、德国、英国、芬兰、澳大利亚、巴西、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共53批次近600多人参观考察。
赓续历史文脉 守护精神家园
在展览筹备展期间,上海市华侨事务中心调研了浙江温州、丽水等地,考察世界温州人家园、青田华侨历史陈列馆等项目;召开多场座谈会,听取市区涉侨单位、侨胞代表和专家对展陈工作的意见建议;走访上海政协发展历程陈列展、世博展览馆、上海留学生之家、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等,学习展陈项目经验。
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华侨事务中心还主动联系上海市档案馆,调取侨务工作档案;联系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广东华侨博物馆、厦门华侨博物院、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陈嘉庚纪念馆等单位,收集珍贵史料。
展览以时间脉络贯穿,划分为新中国成立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单元,展示了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参与国是、经济发展、教育文化、民间交往等领域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成就,展出了珍贵的实物及历史图片近千件。
考虑到规划空间有限,所需展示内容丰富,展览采取“薄古厚今”的思路,重点突出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内容。如介绍了上海的第一家沪港合资企业、上海首次通过国际招标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的始末,首家进入内地的外资企业等。积极运用数字化、多媒体技术,有效节省布展空间,增强展览的吸引力。一个象征华侨华人远渡重洋的舵徐徐转动,印入眼帘的便是上海各涉侨单位的详细历史沿革。一件由中国侨联原副主席、上海市侨联原主席杨玉环捐赠的“1957年印尼归侨学生回国时的行李箱”引人注目,包括这件实物在内的展陈将进一步深化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展示上海侨务工作成果、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坚持守正创新 打造侨胞之家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之后海外华侨华人回国(来华)发展的主要选择地之一,如何以服务聚侨心,以文化润人心一直是华侨事务中心不断探索的命题。为更好地打造平台、树立品牌、做实服务,华侨事务中心打造国内标杆性的为侨服务综合平台,平台集聚为侨服务、收集侨情民意、展陈宣传三个板块。
华侨事务受理大厅是为侨界群众办理各类侨政业务的窗口,提供“一门式”服务;随手可取的《涉侨服务手册》集结侨胞生活服务信息、热点问题和创新创业政策,深受侨胞欢迎;中心还会同市人大侨民宗委、外事委、静安区人大、静安寺街道工委共建华侨大厦人大代表联络站,会同市政协、市侨联设立市政协侨联界别委员工作室,为侨界群众建言献策提供渠道的同时,收集侨情民意,凝聚侨界共识。
澳大利亚新金山中文学校校务委员会主席孙浩良看到陈列展中的澳洲海外社团的介绍,感到非常有归属感。来访侨胞参观了“同心百年”上海侨史发展陈列展后,均被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在各个历史阶段对祖(籍)国和上海发展的贡献而感动,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爱国爱乡的热情,纷纷录小视频和照片在朋友圈推送,表示一定要把这一精神文化家园的信息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有不少侨胞表示将收集身边华侨华人的史料捐赠给中心。也有侨胞建议,这里展示了上海侨务工作成果,是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全新阵地,希望未来能够举办更多的侨史讲座,宣讲更生动的“侨界”故事。
发挥辐射效应 促进人文交流
以上海华侨历史陈列展为基础和起点,上海华侨事务中心进一步推动挖掘、整合上海涉侨文化资源,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定期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社团、国内涉侨博物馆相互联动,通过文化展演等活动,丰富侨胞的精神文化生活。致力于打造华裔新生代实践交流平台,让华裔新生代直观生动了解华侨华人对祖(籍)国发展所作的贡献,传递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拓宽他们的人文、社会知识面,学习父辈爱国爱乡、艰苦奋斗、创造财富、回报社会的优良品德。发挥海外华文媒体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宣传中国形象等方面的优势,举办专题采访、论坛研讨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展览的影响力,推动侨文化出圈、出海。
情是故乡浓,家是归心处。作为上海籍华侨华人和归侨侨眷的精神家园,上海华侨历史陈列展将以侨为桥、以展为媒、以情暖心,弘扬华侨华人文化,传承华侨华人精神,生动讲述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华侨故事,努力打造上海对外文化交流的新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