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经纬   > 正文

各涉侨博物馆热议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
2023年NO.4 文化经纬 作者: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国内华侨文博行业引发强烈反响。各地涉侨博物馆干部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进一步做好华侨文博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立足于华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以物证史、以文化人,不断培铸海外侨胞“根”“魂”“梦”,谱写华侨文博行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充分印证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

  坐落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中国侨联直属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千百年来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历史与文化。副馆长宁一表示,华侨走向世界的移民史、筚路蓝缕的奋斗史、参与民族复兴的贡献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文明在海外的传承史、在异域的传播史、文明互鉴的交流史。海外侨胞不忘根本、赓续文脉,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他们不惧挑战、勇于探索,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他们爱国爱乡、推动统一,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他们尊重差异、多元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他们融入当地、和谐睦邻,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和平性。特别是近代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华侨和留学生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航程中,海外侨胞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伟大实践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各涉侨博物馆应当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加强对华侨历史文化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阐释,切实把华侨文化遗产、华侨革命文物中体现的“两个结合”挖掘展示出来,创新形式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位于广州市二沙岛的广东华侨博物馆是全国首家省属华侨博物馆,全面系统展示了广东华侨历史文化,彰显了海外侨胞、港澳同胞和归侨侨眷历史贡献。馆长钟纲表示,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华侨文博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深入研究挖掘广东华侨史料,编修好《广东华侨史》,加强华侨文物保护利用,推动华侨文物保护立法和定名定级,办好广东侨批历史文化展,讲好中国故事、广东故事、华侨故事。

  陈嘉庚纪念馆坐落在厦门市集美区浔江之滨,是一座以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文物资料为主题的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馆长翁荣标表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本质内涵的嘉庚精神,充分体现了陈嘉庚先生的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高度契合。应深入挖掘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创新形式讲好嘉庚故事,发扬光大嘉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新文化。

  成立于2016年的暨南大学世界华侨华人文献馆是暨南大学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任王华表示,华侨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应加大馆藏文献和文物整理挖掘力度,创新宣教形式手段,拓展与海内外联系合作,讲述好华侨华人故事,传承赓续华侨华人精神,进一步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山东华侨会馆(山东华侨博物馆)位于山东济南市千佛山。副馆长刘登峰表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对于华侨历史文化研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山东华侨博物馆应以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引,推动场馆建设,编撰《山东华侨通史》,抢救性保护侨史文化资源,策划“旅俄华工图片展”等展览,举办海内外文博专家齐鲁行,开设新媒体平台,开展藏品数字化和口述侨史视频采集等,促进山东华侨博物馆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近代以来华侨参与见证“两个结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位于黑龙江黑河市的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展示内容丰富的旅俄华侨史、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和留苏(俄)人员学习奋斗报效祖国史。馆长初丹表示,应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做好早期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史和旅俄华侨与旅苏、俄留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研究、阐释,更好解读“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积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旅俄华侨和旅苏、俄留学生的故事,发挥历史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位于上海市松江区的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是由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在上海市委组织部指导下创建的公益性民办非企业法人单位。馆长李欣欣表示,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过程中,留学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中国留学生文化,弘扬中国留学生精神,一直是上海中国留学生博物馆的宗旨所在。今后,将继续广泛联系海内外中国留学生,搭建好“留根铸魂”“报效祖国”“合作交流”等平台,办好“中国留学生论坛”等品牌活动,打造“两个结合”的重要展示窗口。

  广东潮州是海外潮人重要的精神寻根地,位于潮州市湘桥区的潮州市博物馆(潮州华侨博物馆),是一座地方综合性和纪念性兼具的博物馆。馆长苏利民表示,应深刻认识“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加强华侨史基本陈列改造,突出潮州华侨文化,体现华侨“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特点,因地制宜拓展展览空间,丰富展览内容,开展公众教育和学术推广活动,传承侨乡文化,赓续华侨精神,提升潮州文化影响力。

  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阐释华侨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由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主持创办、1956年动工、1959年正式开放的华侨博物院是厦门市地标性建筑。副院长钟志诚表示,华侨文化是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主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逐渐形成的独具内涵和特色的文化。保护和利用好华侨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的全貌、体现中华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和创新性、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等具有重要作用。应加强侨史研究、文物收藏、展览展示和社会教育,挖掘提炼完善华侨文化内涵,传播华侨文化,弘扬嘉庚精神。应发挥各涉侨博物馆维系广大侨胞精神血脉和感情纽带的作用,讲好华侨故事,弘扬嘉庚精神,凝侨心、聚侨力,为担当新时代文化使命贡献华侨博物馆力量。

  江门市博物馆(江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是以展示五邑华侨历史和文化为主旨的专题性博物馆,“根在侨乡”的基本陈列对江门籍华侨华人史迹进行多维度展示。馆长高东辉表示,应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用侨乡侨情讲好中国故事。应做好华侨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全面深入研究华侨历史文化,努力传播好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华侨文化精髓。应提高文物阐释和展示水平,讲好文物中蕴含的故事,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以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文化需求。

  我国首个侨批文物馆汕头市档案馆侨批分馆(侨批文物馆)收藏着大量的侨批文献。名誉馆长林庆熙表示,应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侨批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传播侨批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侨批档案“收进来”“活起来”“走出去”,继续当好“历史碎片打捞者”“侨批文化守门人”,运用侨批文化,配合中心工作,用心整理侨批文物,用力挖掘侨批内涵,用情展示侨批资源,用智传播侨批文化。

  位于江苏泰州的单声珍藏文物馆由清代建筑群扩建而成,融泰州古民居建筑符号和现代建筑元素于一体。馆长李晓宇表示,涉侨博物馆应充分发挥藏品资源优势,扩大对外交流,成为华侨文化传播者、爱国主义精神推广者、经济发展助力者,讲好华侨故事,弘扬爱国情怀。

  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为涉侨博物馆发展创造空前机遇

  福建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主要展示泉籍华侨海外移民、生存、发展的历史,反映华侨华人群体的主要特点和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馆长林鹰表示,应抓住历史机遇,在党委政府和广大侨胞的关心支持下,做好涉侨博物馆各项工作,丰富展陈内容,广泛征集文物,推进学术研究,宣传推广华侨文化,做深做好青少年教育工作,为文化繁荣和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广州华侨博物馆位于广州市珠江之滨的海珠广场,是利用百年历史建筑全方位展示广府华侨华人历史与贡献的专题博物馆。副馆长罗兴连表示,华侨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应以研究为基础,深入挖掘华侨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华侨华人研究新平台;以展览为抓手,建设华侨华人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以宣教为手段,擦亮国际文化交流新名片,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以文化为纽带,打造海外侨胞寻根、铸魂、圆梦的新精神家园。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的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是一座集展示、教育、收藏、科研、旅游、国际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港口专题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应充分发挥博物馆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积极保护、研究和利用馆藏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港博打造成为港口行业信息中心、港口文物资料收藏研究中心、港口文化展示传播中心和“参与式”博物馆,成为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支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南通华侨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发源地江苏南通环濠河博物馆群的一座华侨人文专题馆。馆长赵婧表示,在博物馆里,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件件物品,而是带有灵魂的载具,这些物件终将会牵引着我们的思绪,带着观者进入华侨们所编织的一个个特别的时代场景,将历史演绎。要让后人看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之路,让他们感受到文化强国的传承之力。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