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与探讨   > 正文

非洲华商概况分析
2011年NO.2 研究与探讨 作者:原晶晶 庄国土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开始大量进入非洲。目前,关于非洲地区华人人口说法不一,相差较大。据统计,1997年非洲华人总数为10万人, 2000-2001年,台湾“侨务委员会”公布数据为13.7万人,2004年为15.4万人,据朱慧玲非洲调研估计,21世纪初华人数量为25万。近几年,大量中国人进入非洲经商、务工、留学等,华人数量急剧增加。2006年,据中国非洲人民友好协会副会长黄泽全介绍,中国商人在非洲的确为数不少,包括华人在内,至少有50万人。另据当地华人贺文萍介绍,目前,整个非洲的华人约有75万人之多,南非的华人最多,近30万。其次是尼日利亚、安哥拉、肯尼亚等。相对比北非最少。这75万人也包括一些在建工程的劳务人员。比如安哥拉,中国在那里的承建工程很多,华人在那里主要从事战后重建工作。在南非,华人主要是经商,也有不少学生(约有4000人)。华侨华人已遍布非洲53个国家。

  在非洲,华商主要来自浙江、广东和福建,其中浙商最多。

  一、非洲华商从业状况

  非洲华侨华人从业选择一般以经商居多,他们在非洲各地办厂、经商和投资,其生意按规模大小分成3类。大型的如矿产开发,中型的如投资办厂制造产品,小型的主要是经营小商品买卖。非洲华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行业:

  第一,批发零售业。依托中国商品优势,在非洲进行中国商品进出口贸易以及批发零售是非洲华商的普遍行业,其经营范围高度集中在鞋帽、箱包、服装等百货商品,日用消费品方面。早期华商来非洲后,不少人租间仓库,发一货柜廉价鞋子或日用消费品,什么时候批发完毕,什么时候再回国进货,无需开店,只要能进一货柜商品,一个人就能撑起摊子赚钱,不需多高的技术、无需多大的资本。这种简单批发货柜或开店经商的行为多属于提蓝小卖,结构单调,品种雷同,附加值极低,总体贸易额也低。但是早期或首批开店从商的华商正是依靠这种小规模的经营模式攫取了“第一桶金”,完成了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从而涌现了许多华商的“蚂蚁雄兵”。在约翰内斯堡就开办有8家以中国商人为主的市场,摊位数达2000家。而活跃在塞内加尔的“拖鞋大王”孙晓平,他每年销售的拖鞋成交金额都在800万元人民币左右,在当地商人中首屈一指。但从2004年之后,正是因为这种技术含量低、投资少见效快、是人就能开店“捡金子”的活儿吸引了大量华商蜂拥而至,结果引发了为争夺市场进行低价竞销,导致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加之为了抵制中国廉价商品的进入,保护本国工业,许多国家开始设立壁垒限制进出口贸易,增加了经营风险。马拉维政府就规定,外国人以进口贸易商之资格可在马拉维从事零售业,但不核发工作居留证,因此该等大陆人士被迫以每3个月出境1次再入境的方式,在马拉维经商。所以,有实力的批发零售商开始转行,或者拓展行业结构,从目前的日用百货商品,向电脑通讯、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办公设备、建筑材料、农机具和生产资料等方面扩展,或者转向实业。

  第二,餐饮业。开设中餐馆是海外华商的传统行业行为。中国与非洲虽然距离遥远,但是中餐已经在非洲大陆悄然兴起,即使是一些经济较不发达国家,经营中餐馆仍具较大潜力。因而不少来非洲创业的华人也选择餐饮业作为起点,收获颇丰。目前,南非的中餐业已经相当发达,来到约翰内斯堡东区西罗町的新唐人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式各样的中餐馆,南甜、北咸、川辣、海鲜、粤菜以及风味小吃,令人目不暇接。南非全国现有大小中餐馆200多家,其中130家集中于约翰内斯堡。如今中餐馆已经从最初的谋生手段,成为跻身餐饮界主流,开始步入品牌时代。很多信誉良好的中餐馆远近闻名,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华商胡介国投资500万美元在尼日利亚拉各斯兴建“金门大酒店”已经成为业界翘楚。同时更有为数不少目光长远的经营者涉足其他行业,以更高的起点,开始他们在非洲的创业。

  第三,旅游业,是非洲华商新开拓的行业。自2002年埃及成为非洲第一个“中国公民组团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国家以来,中国赴非旅游持续升温。目前,中国批准开放的非洲旅游目的地国增至26个,热门地点包括埃及、肯尼亚、南非和津巴布韦等地。2007年中国公民赴非洲出境人数比上年增长了36.15%。广阔的旅游市场使得不少华商瞄准契机,开展针对中国市场的旅游服务业务。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专业的沈大勇,早年在中资机构工作,在埃及10年,当过翻译,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凭借自身优势,创办了星光旅行社(Star Shine Tours),主要经营中埃两国商务考察、旅游等业务,成为在埃及旅游部注册的最早经营中国市场的埃及地接社之一。目前除了在开罗的总部以外,还在亚历山大、阿斯旺等城市设立了分部,同时还在中国、约旦、加拿大等国家拥有自己的办事处和成熟的合作伙伴。几年来,通过用心经营,星光旅行社已经获得了当地政府的认可,埃及旅游部长亲自为其颁发了最佳接待社的奖牌。

  第四,医疗卫生行业。在非洲,尤其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艾滋病、疟疾等疾病肆虐,而非洲许多国家缺医少药。因此,在非洲开办诊所,兼做中成药生意,很有前途。从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外医疗队踏上非洲大陆后,中国医生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就在非洲大陆声名远播。许多中国医生在援外任期届满后,纷纷留在当地,开办自己的诊所。此外,一些退休的中国医生也不远万里,前往非洲开办诊所。在治愈数以万计的非洲病人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可观的收益。 以南非为例,2001年确立中医药的合法地位后,中医药在当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现在仅约翰内斯堡就有不下50家中医诊所。南非卫生机构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南非至少有1000名注册中医大夫,其中包括使用中医方法治疗的西医大夫。中医诊所在得到当地民众认可的同时,也带动了中成药在非洲的推广。以中国特有野生青蒿草提炼物—青蒿素为原料,制成的 “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称“科泰新”)已经成为疟疾的克星,在非洲广为流行。现在,“科泰新”的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美元,在东非同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在西非市场名列第二位,在帮助非洲民众解除疟疾痛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五,加工、制造业。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具有单一经济结构的特点,缺乏制造业。为实现工业化的目标,发展工业,解决就业,避免外国商品对于本国产业的冲击,许多非洲国家在采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的同时,特别鼓励外国人投资实业,并在税收、资金转出等方面提供许多优惠措施。于是,有实力的华商抓住机遇,从贸易转向实业,从受打击的对象变成被保护的对象,他们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纺织、服装、鞋帽、建材加工等方面。2004年,尼日利亚政府突然宣布禁止包括女鞋在内的一批商品的进口,而当时尼女鞋制造业则是一片空白。陈辉和抓住有利时机,开设了尼日利亚第一家女鞋厂,现在陈辉和公司的“FREEWIN SHOES”品牌已经成为尼日利亚知名度最高的女鞋品牌。而来自福建的杨少航则是在埃及从事石料加工产业的“开荒牛”。他在苏伊士经济开发区建立15万平方米的工厂,年产大理石800万平方米,绝大部分销往中国。在他的带动下,一些新移民也加入这个行列,使得华人在埃及的大理石加工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华人在埃及从事石料开采加工的公司约有60家,从业人员约500人。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华商的增多,行业范围不断扩展,极大提升了非洲华商的经济实力。

  第六,房地产开发。随着非洲华商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对非洲投资的迅速增长,在非洲多数国家投资环境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一些华商开始投资非传统行业,房地产开发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如,南部非洲浙江商会会长、温籍侨领胡李明投资8000万兰特(约1280万美元),在约翰内斯堡买下一块总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旺地,筹建南部非洲“中国温州商城”。而目前南非的中国商贸城、中非商贸城、麒麟商城、东方商城三期等一系列华人商城陆续筹建或完工,为全体华人提供一个再次“掘金”的绝好机会。同时,肯尼亚房地产市场高于国内的利润回报率也开始吸引一些成都投资商远赴肯尼亚进行房地产开发。

  二、非洲华商的特点

  (一)非洲华商的基本特征表现为“行业高度集中,资金高度分散”。他们主要集中在资本和技术程度很低、竞争力弱、经济效益差的零售业及餐饮业上。仅在南非一国,30万华侨华人中就有10万-20万的华商从事批发零售业。而在莱索托,当地8个城市的几百家超市、商场中,基本上被2000多名福清籍华商所垄断。这些华商的起步资金规模一般较小,多则五六万美元,少则一两万美元,有的甚至区区一两千美元就能成为他们创业的资本。他们从沿街摆摊起家,待扎稳根基以后再开店,但是这种零散的经营方式不利于其经济向高质量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转变。随着非洲华商整体力量的不断增强,这个特征将给群体经济带来越来越明显的负面影响。

  (二)依托国内产业集群优势,在当地形成庞大的营销网络,带动中国轻工业产品向非洲的出口。非洲的华商大多来自沿海地区,特别是轻工业产业比较发达的浙江、广东和福建等省,同时他们大多又分布在非洲国家的首都或经济中心的商业市场中,这样他们不但能利用交通、商业枢纽的便利辐射到周边国家,而且能以当地市场为平台接触到非洲小商贩。因而这些华商形成了庞大的中间销售网络,一方面从中国产业集群中获得价格低廉的产品,一方面借助非洲各大商业枢纽中的商业市场将产品销售到非洲各个角落。这种看似原始但是有效的方式开拓了中国轻工业产品在非洲的市场。以南非为例,在南非的中国商人主要来自广东、上海、北京、福建、东北省份、四川和浙江等地。浙江人到南非时间最晚,但他们推动中国对南非轻工业产品贸易发挥的作用最大。据当地浙江商会会长估算,仅2004年一年,400名浙江商人就创造了15亿美元的销售额。

  (三)虽然非洲华商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其实力正在逐步增强。目前世界海外华侨华人总共约4800万人,非洲华侨华人只有50万,同时又以新侨居多,南非的30万华人中,老侨仅有7000余人;马达加斯加3万华侨中,新侨占了三分之二以上。数量少,起步晚,主要从事资本和技术低的零售及餐饮业,缺乏大企业集团,因而非洲华商整体实力极为薄弱,但近年非洲华商呈现蓬勃发展趋势。他们中间涌现许多诸如“钢铁大王”、“快餐大王”、“自行车大王”、“轮胎大王”等业界翘楚,为居住国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而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目前占总人口2%至3%的华侨华人掌握着毛里求斯经济的20%。在非洲华商经济力量增强的同时,其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一些从商多年的华人或者第二代华人开始转变原来对政治冷漠的态度步入政坛,目前在南非政坛上就已经出现了来自台湾的五位华人议员,而一些华商也以自身成就赢得了当地社会的尊重。尼日利亚的胡介国是当地华商的先行者,他在壮大经济实力的同时,也不忘回馈当地社会。1999年,胡介国出资为尼日利亚修建了25所学校,并提供所有就读学生的食宿以及读书费用。2001年,在当地的酋长会议上,胡介国和他的太太谢美仪女士被尼北部最大的酋长埃米尔推荐,当选为酋长,成为非洲惟一的华人酋长,证明了其在尼日利亚的崇高威望。

  三、前景与展望

  目前,虽然非洲华商在所在国遇到了不少发展的障碍,例如社会治安差,华侨华人频频被袭;政府腐败,提高华商投资的风险;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不佳,增加华商投资的难度;同行竞争日趋激烈,市场秩序混乱。但是从总体上讲,非洲华商还是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未来非洲华商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借助以下几方面的力量:第一,依托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非洲华商的成功离不开祖国的强大,特别是在普遍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仍保持了高达8.7%的增长速度,国内需求仍然旺盛,这无疑为非洲华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第二,借助业已形成的世界华商网络。华商网络,指的是华商因市场、商品、活动地域、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联系网络。非洲华商既可以借助华商网络获取丰富的市场信息,抢占市场;又可有效筹集资金,规避各类风险。这对于如今大多数仍属中小型规模、经常面临资金筹措问题的非洲华商企业来说,更加重要。第三,加入当地华人社会团体。华人社团是中国移民在海外谋生创业的团结纽带。在早期的非洲华人社会中,就出现了许多较小型以“寺庙”或“祠堂”形式建立的同乡会、互救会、宗亲会等华人社团。今天非洲华人社团的力量已经大大增强,以南非为例,南非华人社团已有100余个。南部非洲华侨华人工商联合总会是新近成立的华商组织,范围覆盖整个南部非洲,主要是做公益事业,服务侨民。它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成员之间信息沟通,通过加强与当地政界、商界联系为成员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还通过慈善捐助的形式为侨民排忧解难。近年来,非洲华人社团还密切了当地华商与中国以及世界华商网络的联系,成为帮助非洲华商走向世界的桥梁。-

  (作者分别系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生;国侨办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摘自国侨办2009-2010年度重点课题)

  资料来源:根据非洲投资网搜集的各类网上报道整理;少部分信息引自其它相关网站。转引自丁可:《浅析中国对非洲轻工产品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西亚非洲》,2009年第1期。




出 版:《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主 编:董传杰
副主编:田 莉
编辑部:姜红星 王 振 王建国
本期执行编辑|王 振
美术设计/版式设计|陈 悦
刊 号:ISSN 1672-8831
    CN11-4111/D
地 址:北京市西城区阜外大街
    35号《侨务工作研究》
    编辑部
邮 编:100037
电 话:010-68320141
      88387581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工作研究》编辑部 版权所有